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家庭 社區與環境

96  家庭 社區與環境    yolanda提供
第一章:家庭、社區與環境的變遷
第一節家庭的變遷
婚姻結構最大的改變是-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同居率上升.
全球主要國家的生育率有升、有降,但都低於替換水準的2.1.
全球性的家庭人口組成、結構有4項主要的變遷:1.婚姻與家庭結構的改變
2.生育率的下降
3.人口老化與跨代家庭增加
4.婦女勞動參與率增加
第二節:社區的變遷
.社區的定義
成為社區的要素包括:一群人居住、固定的疆界、分享、關係密切的人群、認同感.
社區包括3個特質:
(1)居民之間的社會互動
(2)一個特定的地理區位
(3)擁有共同的鍵結
「社區」定義:在一個特定的地理區位中,個人及家庭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體系,參與活動或
分享規範,所形成的群體.
.影響社區變遷的因素:1.自然環境
2.人口
3.人性
4.物質技術
.社區的變遷
從人類社會變遷的過程分析社區的變遷,大致是從:
「遊牧社會的社區」「農業社會的社區」「商業社會的社區」「全球化社會的社區」.
以台灣地區民間活動而言,社區型態的演變,大致是從:祭祀圏、生活圏到文化圏.
從官方角度分析社區型態的演變,是指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的變遷可以從「方向」與「速率」來看:
1.變遷方向:(1)不含價值判斷的客觀性變遷-
(2)帶有主觀評價的變遷方向
2.變遷的速率:與其他國家比較,產生相對的速度;整體言,台灣社區變遷速度是相當快的.
第三節:環境的變遷
人類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生物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人為建構環境.
.自然/生物環境
談論全球環境變遷,包括4項議題:(1)季節性、年間性的氣候波動
(2)未來數十年可能發生的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3)平流層臭氧層稀薄化、噵致的紫外線照射增強問題
(4)陸地、海洋的生態變遷,如沙漠化、酸雨污染等
台灣的環境有下列變遷與危機:
1.森林生態系:山坡地超限利用、道路興建,造成土石流與大面積崩塌地,嚴重破壞森林生態
.
2.河川與溪流生態系:上游攔砂壩、中游水壩中斷溪流連續性、下游河道溝渠化,改變溪流
環境,影響生態結構、生物分佈.
3.溼地生態系:廢土堆積、填土開發等,使台灣濕地瀕臨絕跡.
4.湖泊、水塘生態系:湖泊淤積、水塘逐漸被消滅,喪失滯洪、生態功能.
5.河口海岸生態系:嚴重的侵蝕、築堤、投消波塊,造成環境的破壞.
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1.環境預防,永續發展
2.環保生活,創新典範
3.資訊公開,全民參與
4.環境污染削減防治
5.垃圾全分類零廢棄
6.事業廢棄物全方位管理
7.全球思考,國際參與
.社會文化環境
文建會構築我國的「高鐵生活文化圏」、「全國文化資訊網路」、「海洋文化環島系統」、
「全國鐵道藝術網絡」,以打破地域的界線,串起全國的文化生活.
.人為建構環境
人類建構環境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a.人口太過密集,活動時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棄物、噪音等環境污染
b.工廠運作時會產生廢氣、廢水、廢棄物等污染,其中SOXNOX為導致「酸雨」的主要
排放源.
c.機動車輛的高度成長、頻繁使用,排放大量CO、碳氫化合物、NOX、揚塵,是造成空氣
污染的主因之ㄧ.
d.飛航噪音、振動,對機場周圍居民生活造成困擾.
e.禽畜飼養,其排泄物對環境造成不少負荷.
f.營建業、公路、鐵路、港埠、機場等建設工程,為懸浮微粒排放總量約4成的來源.
營建工程所產生的振動、噪音、廢土隨意傾倒等.
第四節:家庭、社區與環境變遷的相互影響
家庭生態系統中,家庭生態系統的核心,與人為建構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生物環境相互影響,因此家庭、社區、環境之間可說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關係非常密切.

第二章:家庭、社區與環境中的資源與結合
第一節:家庭、社區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家庭、社區與環境互動而形成家庭生態系統.
家庭生態系統中包括-「家庭生態結構」、「家庭生態過程」、「家庭生態結果」3項歷程,3項歷程交互影響,不斷循環.
.家庭生態結構包括:1.多元的家庭特質
2.家庭中擁有的個人與家庭特性
3.與多元環境的互動
.家庭生命歷程:指將物質-能源、資訊,透過個人與家庭的活動,產生轉換,最後達到調適
的目標.
1.轉換:個人與家庭擁有的物質-能源、資訊,經過個人與家庭的轉換,達到預設的目標.
2.涉入的主要歷程:「調適」-個人與家庭的生活系統發生狀態,或環境的改變,引起的調適行為.
個人、家庭在調適的歷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習」.
個人、家庭必須有能力發現資訊、選擇決策方案,並透過回饋機制修正
家庭結構、組織.
3.透過的活動:個人及家庭透過個人與家庭的知覺、決策、維持活動、組織、管理、
人類發展、溝通、科技應用等活動,完成調適.
.家庭生態結果:微觀與鉅觀
家庭生態結果包括:
1.達成的結果:以家庭生態結構為基礎,經過家庭生態歷程,產出人類生活品質、環境品質.
2.領悟價值與環境目標的結果-價值觀是引導行為最主要的因素,是決定個人、家庭要如何
取用資源的準則,因此,如何涵養合宜的價值觀,與環境和平
共處,讓我們的環境能永許經營.
第二節:家庭、社區與環境中的資源
.資源的意義
「資源」:從目標的觀點來看,只要能讓個人、家庭達成目標的有形、無形的物資,都是資源.
.資源的種類與內涵
()家庭資源:1.家庭成員的個人資源
2.家庭資源
()社區與環境資源:
1.社區與環境中的有形資源:
(1)社區人力資源
(2)社區組織資源
(3)社會服務/福利資源:a.幼兒托育機構
b.兒童、少年福利機構、服務機構
c.老人安養養護機構
(4)社教機構資源
(5)基本公共建設資源
(6)觀光遊憩資源-觀光局台灣觀光形象識別標誌-“TAIWAN”,中文台灣的圖
形印章,英文“Touch Your Heart”Slogan組合而成.
T-象徵台灣的屋簷
A-是一位熱情的主人
I-是外來的遊客
W-是兩人高興的握手言歡
AN-主人與客人一起坐著喝茶聊天
政府經營管理的遊憩資源可分成:
區域性
全國性-a.國家公園-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6
座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可達成的功能:(a)提供保護性的自然環境
(b)保存生物多樣性
(c)提供國民遊憩、繁榮地方經濟
(d)促進學術研究、環境教育
b.國家級風景區-大鵬灣、日月潭、北海岸、觀音山、
西拉雅、東北角海岸、東部海岸、
花東縱谷、阿里山、茂林、 馬祖、
參山(獅頭山、梨山、八卦山)、澎湖等.
(7)文化資源
(8)自然/生物的環境-a.水資源
b.海洋漁業資源
c.能源資源
d.林業資源
e.野生動物資源
f.國土資源
g.礦產資源
2.社區與環境中的法令政策資源:(1)經濟補助的法令政策
(2)保護生活的法令政策
(3)保護環境的法令政策
第三節:建立學習型家庭-學習資源整合的運用
.學習型家庭的意涵
學習型家庭的概念是從學習型組織而來,學習型組織強調5項修練:(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願景
(4)團隊學習
(5)系統思考
「學習型家庭」:一種家人共學的家庭型態,透過家人的5項修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家人共同願景、家庭成員團隊學習、凡事系統思考,使得家庭中除了個
人的自我學習之外,全家人形成學習團隊,有機會透過共同學習,除強化個人
的知識與經驗,增加家人的對話與分享,整合家庭、社區、環境資源,朝向
健康、幸福、快樂家庭運作邁進.
.學習型家庭的特徵
學習型家庭的特質:繼續不斷的學習、親密合作關係、彼此聯繫的網路、集體共享的觀念、
創新發展的精神、系統思考的方法、建立知能的目的.
.透過學習型家庭,學習資源的整合與運用:(1)清淨家園計畫
(2)河川污染防治巡守計畫
(3)全民環境衛生計畫

第三章:社區中多元家庭的需求
第一節:社區中家庭的特質
社區中的家庭特質:(1)社區的階層性
(2)社區的族群性
(3)社區的年齡結構
(4)社區的產業性
(5)社區的區域性
(6)社區的家庭結構
(7)社區的特殊狀況
第二節:社區中家庭的需求內容
社區中家庭的需求內容包括:(1)教育、(2)就業、(3)經濟支持、(4)健康與照顧
(5)居住環境、(6)安全感、(7)自尊、(8)認同感
第三節:多元家庭對社區與環境的需求
.單親家庭、二.新住民家庭、三.原住民
均以(1)教育、(2)就業、(3)經濟支持、(4)健康與照顧、(5)居住環境、(6)安全感、(7)自尊、
(8)認同感 分析說明

第四章:社區中不同階段家庭的需求
第一節:家庭生命週期的意涵與任務
.家庭生命週期的意涵
「家庭發展理論」-將家庭視為一個生命體,由生命開始、茁壯到衰老、甚至死亡的歷程分為
數個階段,以探討家庭在某一固定階段時間內,家庭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以及家庭、家人、外在環境互動與影響.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與任務
1階段:建立階段-新婚無子女
2階段:初為父母階段-家有新生兒~未滿3
3階段:子女學齡前階段-最大子女滿3~未滿6
4階段:子女學齡階段-最大子女滿6~未滿12
5階段:子女青少年階段-最大子女滿12~未滿20
6階段:子女送出階段-子女陸續遷出家中
7階段:中年父母階段-子女全部遷出,進入空巢階段
8階段:退休階段-生計負擔者退休~二老去世
8個生命週期,簡化為3個發展階段
()建立期:1階段
家庭發展任務:1.婚姻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2.家庭規則的建立(如家務分工)
3.雙方親屬的認識、熟悉
4.為人父母的準備
()擴展期:2~5階段
家庭發展任務:1.初為父母的準備、適應
2.夫妻關係的調整、適應
3.親子關係的學習
4.子女間手足關係的適應、協調
5.家庭、學校的聯繫與溝通
6.子女離家的準備
()收縮期:6~8階段
家庭發展任務:1.中年夫妻的調整、適應
2.退休生活的安排
3.為人祖父母的準備
4.父母與成年子女代間關係的調整、適應
5.成年子女手足關係的調整、適應
就家庭發展論而言,更重要的是家庭發展的任務,每一階段不是獨立,是互相影響的.
第二節:建立期家庭的需求
.家庭建立期的發展任務:
(1)婚姻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2)家庭規則的建立
(3)雙方親屬的認識、熟悉
(4)為人父母的準備
.社區與環境的資源與協助:
(1)社區中的夫妻成長團體
(2)社區中的家庭諮詢中心
(3)社區中的健康中心
(4)成人繼續教育
第三節:擴展期家庭的需求
.家庭擴展期的發展任務:(1)初為父母的準備、適應
(2)夫妻關係的調整、適應
(3)親子關係的學習
(4)子女間手足關係的適應、協調
(5)家庭與學校的聯繫、溝通
(6)子女離家的準備
.社區與環境的資源與協助:(1)新手媽媽的協助
(2)社區扥育服務
(3)兒童課後輔導
(4)青少年的社區支持
(5)圖書館資源提供
(6)安全的休閒環境
第四節:收縮期家庭的需求
.家庭收縮期的發展任務:(1)中老年夫妻的調整、適應
(2)退休生活的安排.
(3)為人祖父母的準備
(4)父母與成年子女代間關係的調整、適應
(5)成年子女手足關係的調整、適應
.社區與環境的資源與協助:(1)終身學習管道
(2)社會參與
(3)休閒運動環境
(4)健康醫療
(5)社區照顧-1.居家服務
2.營養膳食服務
3.日間照顧
4.短期照顧與臨時照顧-又稱「喘息服務」.

第五章:社區總體營造
第一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及目標
.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
「社區總體營造」依照文建會的解釋: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與意識作為前提的目標,藉由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因社區居民的自主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甦如此全面性、整體性的規劃、參與社區經營創造的過程稱之.
.社區總體營造的基本理念:1.由下而上的操作方式
2.自立自主的經營
3.自動自發的精神
4.全民參與工作
5.代代相傳永續經營
.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功能與目標」
1.政治功能:因應社區主義風潮,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地方基礎建設,建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2.經濟功能:強調「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以振興地方傳統產業,建立現代產業文化特色.
3.社會功能:讓社區中居民成為認同社區的「歸人」,而非「過客」.
4.文化功能:透過社區中的文化保存、改造運動,發展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凝聚居民社區意識、
價值觀念.
.社區總體營造的特點:1.強調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意識
2.共同意識的形成,來自於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共同參與
3.不同的社區展開屬於自己的生活文化運動
4.居民的主動參與是改造社區的重要力量
5.重視企劃與經營,是創造性的過程
6.社區總體發展包括-社區文化、產業、環境、教育、公共行政等整體的發展
7.社區營造是由社區居民自己來創造,並採由下(社區)而上(政府)的方法
第二節: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形成背景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文化政策的提出,-1.政經發展、
2.居住環境品質與空間的重視、
3.傳統產業新衝擊、
4.社區運動與民間意識的覺醒、
5.過去社區政策的不足、
6.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有密切的關係.
第三節: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自83年提出以來,共演變4個不同的階段:
83-89: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1階段
90: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2階段
91-93: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3階段
94-97: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4階段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1階段(83-89)
文建會將「社區文化」與「社區產業」相結合,85-88年的工作重點設為「社區總體營造」,
4項工作內容,進行社區文化發展:
(1)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
(2)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計畫
(3)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的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
(4)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2階段(90)
訂定「社區總替營造獎助須知」等法規、結合各方資源訂定「社區營造心點子計畫」.
其他重要計畫項目:
(1)社區藝文活動發展計畫
(2)社區文化再造計畫
(3)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4)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振興計畫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第3階段(91-93)
列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的10項計劃之中,分為7個主軸:
(1)台灣社區新世紀推動機制
(2)內發型地方產業活化
(3)社區風貌營造
(4)文化資源創新活用
(5)原住民新部落運動
(6)新客家運動-活力客庄.再現
(7)健康社區福祉營造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是因為全球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台灣也不能置外於這股潮
.所以在經濟、文化、產業、社會等方面,都需要有新的政策加以應對.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中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有4大工作重點:
1.行政機制社造化
2.活用社區資源,改善文化環境
3.振興地方文化產業
4.社區營造人才培育
總之,地方文化館計劃是重點計劃.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4階段擴大更名 94-97)
以「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為基礎,且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
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6大面向做為發展目標的大型綜合計畫.
「社區治安」及「社福醫療」是在新故鄉營造計畫裡尚未積極推動的部份.
第四節:社區總體營造的執行策略及行動進程
.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1)培養社區自主
(2)建立組織體系
(3)結合專家學者
(4)強化行政協調
(5)示範點的擴散
(6)整合非營利單位
.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進程
1階段:認識社區,建立社區意識
2階段:凝聚社區共識,架構動員和參與基礎,規劃發展藍圖
3階段:全面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成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經營
第五節: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經驗舉隅
以蘭嶼為例說明.蘭嶼社區總體營造經驗上,主要包括:
.規劃藍圖與願景:採開發與保育兼顧方式,經濟有效的利用土地,提供觀光遊憩、服務設施.
.推動目標與策略
(1)蘭嶼部落綜合發展、自然資源的調查規劃
(2)傳統部落保存的規劃、執行、維護
(3)居住住宅環境改善
(4)推動發展民宿、觀光事業
(5)推展蘭嶼部落資源活動
(6)規劃適合蘭嶼生態環境的交通系統設施
(7)培育部落發展人才、建立E化資訊機制
(8)研擬蘭嶼地區土地、海域資源利用要點
.需待突破的關鍵問題或限制條件
a.蘭嶼的地區性氣候,限制了其土地利用、對外交通、聚居型態
b.蘭嶼居民封閉的傳統土地觀念,又屬於平權社會
c.土地(原住民保留地)產權為多為原住民共有
d.未辦理地上權設定登記等,多項因素影響,各項計畫不易推動.
,由於欠缺就業機會,人才流失相當嚴重,使得部落人才、傳統工藝匠師人才缺乏,需辦理人才
培育工作,極需由政府引導,使蘭嶼居民以維護原住民居住環境特質觀念,重新定位部落發展.

第六章:社區生態博物館
第一節:生態博物館的源起與定義P.131 (1)
一、概念源自法國,1968年巴黎發生學生運動,以「民眾化」、「普民化」為其最高指導原則,希望取代
積存已久的「中央集權」、「貴族化」作風,此項風潮也影響到博物館界。
二、生態博物館,這個名詞是由希維賀、瓦西納所創,希維賀、瓦西納成為「新博物館學」的旗手。
三、「生態博物館」宗旨:以社區參與、科技整合的方式,來傳承某一地理區域的集體記憶。
四、生態博物館包含自然生態、文化生態,是一種以構成生活文化圈大小的區域範圍內,以歷史手法,
保存區域內人們的生活、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的過程,進而對自然、文化遺產以現地保存、育成的方法,來回饋地域社會。
第二節:生態博物館的演化歷程
第一階段:重要理念: p.132
1.重視原址保存、修復 2.維護社區自然景觀 3.留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4.居民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5.呈現環境如何與動植物和礦物互動、共生及在人類意識運作下的變貌
6.將過去、現在、未來,視為有機的連續體
第二階段:《克蕊蘇-蒙特梭人與工業博物館》在以法國第一座正式「生態博物館」自稱,並在國際博
物館造成最大影響的就是。
此一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分野: p.133
()行動範疇的不同:不再侷限傳統的有形建築內,而是以所服務的社區為其界限。
()行動者的不同:1.第一類的行動:該社區的所有居民。
2.第二類的行動者或「催化者」:博物館內常設專業研究人員。
3.第三類行動者:博物館向外界徵求的各相關領域學者專家。
()行動的不同:克蕊蘇-蒙特梭人與工業博物館所採取的實驗性行動裡。
()收藏的不同:瓦西納將博物館的收藏概分3種:一般性、保存性、參考性
()管理的不同:博物館專業人員不再是唯一的權力核心,博物館內部組織,從傳統的金字塔形式轉呈
扁平形式,並大量引進社區、其他外界的人力資源。
此階段所生成的重要特色:p.135
1.設立管理中樞、研究基地、解說中心 2.不侷限於有形的建築物內 3.由無數地點組合而成
4.有意義的社區加以解說 5.經營、管理人員,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專業研究人員,只有行動者
6.自然方式下產出不支薪的、為大家接受的行動組織者 7.非專業、專業人員,互相指導、協調
8.展區可以是任何公共區域,展品可以是常民物件 9.作者、行動者、觀眾,都是同一批人
10.有主題性的研究中心,讓外界學者可以進駐研究
11.展覽以慣時性、並時性,的觀念闡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12.提供成人教育活動 13.「文化資源權」觀念:社區的每一物件再心理上都屬於博物館的一部份.
14.非中央收藏庫 15.創新管理組織
第三階段:
1980中期是法國博物館學家于伯所謂的「第三代博物館」此時期的生態博物館,受到希維賀過世,
瓦西納又離開博物館界,及全歐經濟衰退,各國財務緊縮,使得它們再也無法像第二代生態博物館般,
享有經濟不匱乏,在管理上相對獨立自主的地位了。
所面臨的困境,可從三方面略窺箇中消息:p.135
()企業經營的理念 ()既為居民也為遊客存在 ()既有博物館建制的抵制
此階段所生成的重要特色:p.136
1.受「環境主義」風潮影響,開始關心家鄉事物
2.尋找新土地遷移,或重建早期工業建築,重塑原有樣貌、生活方式.
3.積極進行教育支援活動,並系統化地記錄社區歷史
4.經營管理朝企業的模式轉化
5.既為居民也為遊客存在
6.法國政府開始對生態博物館加以定位
7.將物件置於地區脈絡中
8.鑑於經費問題,居民主導過於浪漫,納入公部門後,由專業博物館人員管理.
第三節:生態博物館的內涵
生態博物館的內涵: p.137 (2-1)
.從社區居民的角度
1.一面鏡子:「橫向」-做為居民與土地的相互依存與對話方式、做為外地人對在地人的了解管道.
「縱向」-做為文化世代傳承的維繫機制.
2.空間的傳譯者
3.一座實驗室
4.保存中心
5.一所學校
.從博物館運作的角度p.138
生態博物館必須是: 1.以生態為出發點 2.各類知識的整合 3.區域特色 4.與居民合作
.從博物館發展脈絡的角度p.139
1.從中央威權「由上而下」的型態,變成「由下而上」的草根型態
2.由傳統「由內而外」,變成「由外而內」的經營方式
3.放棄大理論或大論述
4.博物館的營運基礎改變,由「以物為主」變成「以人為主」
5.從過去導向,變成現在或未來導向
第四節:生態博物館的特性與革新意涵
生態博物館的「特性」或其「存在的必要條件」: p.140 (2-2)
1.地域性:生態博物館的使命在整體呈現地域族群的社會和文化特徵,通過清查、蒐藏和維護地域文化
資產的手段,達到建立地域集體記憶和認同的目的。
2.社會實踐性:生態博物館的旨趣不在「純知識」,而是行動。靠自我努力,透過組織解決地域的問題。
3.去博物館化:傳承社區工藝技術,保存地域的集體記憶,才是生態博物館的終極關懷。
在博物館中,現地展藏或保存文物因使用毀損而註銷,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觀念.
4.日常的文物:館內藏品經常是日常的、平凡的、量產的文物,收藏旨趣在於表現地域族群的日常生活面貌,徵集文物的方式主要為捐贈和長期寄放,而非購買。
5.文物資產的資料庫:文物並非終極產品,而只是「記錄的工具」,一個起點。
6.研究、相互訓練中心:是一個開放的學習機構,具有迎接外來挑戰的潛能,而非自我滿足、自我陷溺
7.實驗性:具有刻意表達一種「實驗和暫時的」色彩,不想受制固定的模式,希望以一種動態方式觀照
地域的「整體現實」。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型」,層面上與傳統博物館有所區分: p.141
1.使命的不同:追求社會發展
2.目標的不同:「認同建構」與「對日常生活的重視」
3.理念的不同:「地域性」與「居民導向」是社區脈絡的兩大組成元素,也是決定生態博物館本質的兩大核心
地域性:意指生態博物館的「物理彊界」和「族群的文化特性」。P.142
居民導向:即社區導向,強調必須經由社區居民發動、支持、管理和享用的特性,以便與傳統博物館由專業或行政人員主導規劃和經營的模式區隔開來。 P.142
4.組織結構的不同:極簡機構化、財源社區化、空間離散化 極簡機構化:博物館專業人員不再是唯一的權力核心,博物館內部組織,從傳統的金字塔形式轉呈扁平形式,並大量引進社區、其他外界的人力資源。
財源社區化:博物館從那裡獲得財源,必將直接或間接關係到它獨立自主(或被宰制)的程度,社區為了獲得生態博物館的經營自主權,相對的也有義務至少要肩負起挹注生態博物館部份財產的責任。 P.143
空間離散化:生態博物館將在空間上的離散化當做與所屬地區居民親近,及增加地域認同和影響力的重要策略。 P.143
5.實際運作進路的不同:科技整合與主題導向
6.功能側重:社區集體記憶的重建
第五節:博物館對社區經濟及文化的影響
.博物館對社區經濟的影響: (3-1) p.144
1.刺激觀光發展 2.協助社區行銷
博物館具備塑造社區特色的優勢條件:(1)凸顯社區特色(2)塑造社區意象(3)進行國內外交流
.博物館對社區文化的影響:(3-2) p.146
1.保存文化資產
2.推動社區教育
博物館的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具有下列特質:(1)全民教育(2)自主教育(3)多元資源(4)學習窗口
3.促成社區共識、認同形成
第六節:台灣生態博物館的經驗 (4)
蘭陽博物館建館的4個理念:p.148
1.生態博物館的觀念:蘭陽博物館視宜蘭全縣為一座生態博物館。
2.「類博物館網路」觀念:此乃由生態博物館概念衍伸出來,生態博物館之運作,既以地區全域為博物館之範圍,則必須設立一個或數個核心館,以之為中心,用各種交通工具聯絡地域周緣的衛星站,以形成一個博物館之網路。 P.148
核心館的功能:似旅遊服務中心,兼為生態博物館轄域中各衛星站的管理和資訊中心。
3.「三合一」的核心館觀念:三個核心館: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縣史館、蘭陽博物館。
4.社區參與的觀念《蘭陽博物館》擬定的營運方針: p.149
1.分散式收藏 2.參與式的展示3.臨場感的教育活動 4.永續式的經營動力

第七章:社區文化產業
「社區文化產業」:將文化、藝術活動、周邊附屬產物,經由有系統的規劃整合,做為社區產業來發展,運用原有的資產,或再開發的項目,促成以文化藝術來進行社區營造、重建的計畫,其也可與社區生態博物館連結,進而建立社區特色文化,促進社區經濟發展。P.154
第一節:文化產業、社區文化產業的定義
文化產業:(1-1) P.155
「廣義」:只要是在地歷史文化的發揮、活化所成的產業,都可算是文化產業。
「狹義」:以社區居民為共同承擔、開創、經營、利益回饋的主體,利用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然等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發現、體認、活用等方法發展出來,並提供社區在生活、生產、生態、生命上的分享、體驗、學習的產業。
「文化產業化」的目標:將文化、藝術活動、周邊附屬產物,經由有系統的規劃整合,做為社區產業來發展,運用原有的資產,或再開發的項目,促成以文化藝術來進行社區營造、重建的計畫。
社區文化產業具有廣泛的意涵,其包含各項具「地域特質的社區產業」、具「社區經濟價值的獨特產品」.
社區文化產業所強調:「社區性」、「獨特性」、「文化性」的產業特質。
具有「地理依存性」,經地域空間環境的塑造,或自發性特質所衍生的產業。 P.156
第二節:文化產業、社區文化產業的內涵與特質
文化產業的特質(黃世輝): (1-2) p.156
()生活的 ()共享的 ()人味的 ()內發的 ()小而美
蘇如明:針對文化產業「美學」、「生活」、「教育」、「經濟」4個向度的生產意涵,p.157
指出文化產業具有解構傳統精英文化迷思。強調:
a.文化藝術普及性的美學意涵
b.具販賣生活創意、品味、形塑生活方式的生活意涵
c.具有提供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意涵
d.具有創造實際經濟效益的經濟意涵.
從「美學」、「生活」、「教育」、「經濟」4個向度探討社區文化的特質: p.157
()美學面向:解構傳統美學所代表的正統體制.
a.促成本土文化主體性,建立與多元文化並存
b.傳遞社區文化藝術的新價值、美學意涵
c.改變以往文化藝術專屬於社會菁英階級的迷思
()生活面向:對「消費者」所傳遞的訊息除商品性外,還需傳遞產品或服務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
義、價值,消費者不單只滿足商品性的需求,也能獲得心靈層次的充實。
對「業者、居民」而言,文化產業的經營方式,應與社區生活結合,才能引發多
數人的共鳴、參與,更應負起社區文化產品與服務推廣至大眾生活層次的工作。
()教育面向:社區文化產業提供1個非制式、自主性、終身學習的環境.也提供參與者實際與環
境、物件互動的經驗,間接提升其主動參與的興趣。
()經濟面向:文化藝術在許多社區已然成為最重要的一項產業,具有活絡社區經濟的積極意義.
第三節:文化產業的理論思潮
依文化產業的理論思潮(2),可將其歸類為2大主軸: p.158
()悲觀主義論述
1.法蘭克福學派:將文化區分為:p.158
(1)精英文化:藝術家、知識份子的文化,是高文化,是不可為任何目的的服務.
(2)大眾文化:是市民文化,是投大眾所好的,受制於市場取向主要是批判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的商品化、標準化、強制化.
2.批判政治經濟學派:「認為文化研究最嚴重的錯誤,在於只研究文化產品的文本,至於這些文本是如何產製出來的,則有所忽略. P.159
指出文化在資本主義體系下被產生、被消費,權貴階級掌握文化產業的控制、所有權,文化產業係為權貴利益而服務.他們對整個文化產業的運作並不關懷,其分析論點是「唯物論」,將分析的焦點放在人和他的物質環境互動上,以揭露物質資源所受的不公平控制,及此種不公平分配所可能帶來符號環境上的不公平現象。
3.其他學派:赫嘉特:認為文化是來自於中下階級社群的象徵、日常生活實踐的片段、具體與衍生的呈現.對於大眾產製文本的大量投入,抱持著高度質疑.
利維斯主義者:認為文化是文明的極致表現,是少數菁英人士的關懷對象.
總之:「悲觀主義論述」是對大眾文化採批判性論述,認為大眾文化破壞了文化的真實氛圍,為庸
俗化、低俗化的象徵;認為只有高文化能涵養人的心靈、教化人心,故其所倡導的文化為「高文化」、「精英文化」、「文化階層化」. P.160
()樂觀主義論述 p.160
1.多元文化主義學派:認為通俗文化並不僅是一種剝削,或再生的動作,它更滿足了一種或多種特殊 且真實品味的需求、慾望.
班傑明:提出「技術複製藝術」,雖然剝奪了它們單一存在的獨特性,但有助於將文化藝術日常化、
個人化,提高人對藝術的參與度。提出「現代溝通媒介的民主化」,認為大眾文化形式為居民每天的文化消費模式,可強化文化深植於居民每天的生活經驗中,使民眾成為文化專業者.
甘斯:認為大眾文化、精英文化都是文化,且大眾文化表達了大多數人的美學要求,大眾文化有
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觀。認為大眾文化無害於社會,可形塑「多元審美」的價值觀.
2.民粹主義學派:麥奎根:察覺文化產業在文化民粹主義下有二個分支: P.161
(1).生產性派別:著重於社區文化生產的控制,支持工人階級文化、建立社區文化運動.
(2).消費性派別:著重於大量娛樂的產物,對平凡人民是具有創造性、合適的.費斯克:認為流行文化是由人們創造的意義,二種分立、不相統屬的經濟現象:
「生產面」的經融經濟、「消費面」的文化經濟.
「生產面的經融經濟」:關切金錢與商品的交換價值; p.161
「消費面的文化經濟」:關切文化意義,愉悅、社會認同的場域. P.161
3.其他學派 p.161
總之:「樂觀主義論述者」:以積極認同、肯定的態度看待文化產業,認為文化產業滿足了一種或多種特殊且真實品味的需求、慾望產生了一個對於文化差異更為開放、尊重他人的接受性.除了肯定流行文化的價值,更認為文化產業增加了人類生活的美學性、豐富性,也具有經濟性,滿足了人類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費. P.162
第四節:社區文化產業的類別與價值
.社區文化產業的類別 p.162
()傳統藝術文化形式 ()大眾流行文化形式 ()文化空間專區形式
楊敏芝:根據文化地區特質,將文化產業分為:都會性文化產業、社區性文化產業.
黃世輝:將文化產業學習性商品區分為:實用、鑑賞、知識理解、體驗、社造經驗、哲學認同.
郭百修:歸納出「社區文化資源實質層面」:為具體的人、事、物、具備文化傳承、展演、創造的文化資源.
「社區文化象徵非實質層面」:指兼具歷史傳統價值觀、實質感受的精神價值層面的認知、體認.
文化產業的價值上楊敏芝:依生產、消費二個向度評析歸結文化產業含括「有形價值」、「無形價值」
二個體系. P.163
「有形價值」:指生產者價值,為社區文化資產本身產品的特性所產生的「內向」、「外相」的價值.
內向價值:產品本身的美學價值外相價值:生產過程所獲得的外部效益.
廖淑容、周志龍、古宜靈:文化產業的內涵、發展層次,可從最基本的生命、生存需求排列到最高層次的生活享受需求. P.163
.社區文化產業的意義與價值 p.163
()文化保存、歷史記憶的價值 ()生產、消費(經濟)的價值
()生態(環境)的價值 ()生活文化的價值 ()社會和認同的價值
第五節: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產業的連結、影響
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產業在連結 (3)上可有下列幾組關係
.實質空間連結關係:從文化空間的內涵,(包括:設施區位、設施型態與機能、設施階層與服務範圍、空間聚集經濟效應)來分析文化設施與土地使用互動關係.將此架構結合生態博物館概念,則可探討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產業,各組成要素間,如何在空間、機能產生互補效果. P.165
.流動空間連結關係:流動空間概念應用至博物館、社區文化產業互動分析時,能彌補一向屬文化邊陲地區的社區文化產業資訊落差,並克服空間限制,使得經營社區文化產業的人們,能不用擅離生活、工作的地域,就能接受道世界各地的訊息,進而刺激社區的自醒、成長.
.資源網絡、合作機制形成: p.165
()博物館與政治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經濟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社群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文化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專業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社區文化連結關係,說明了博物館本身含政治、文化、專業等動力特質,對社區文化產業產生下列影響:
.文化層面:直接影響包括:p.167
()文化資源保存層面 ()文化教育推動層面 ()藝術文化普及層面 ()社區合作機制層面
.經濟層面: p.168
()創作層面 ()生產層面 ()流通層面 ()傳遞層面 ()觀眾層面
第六節:台灣社區文化產業的推動經驗
平溪為運輸平溪煤礦闢有平溪支線鐵路,有社區民俗天燈祈福活動,故「台北縣天燈煤礦產業文化擴興計畫」以推廣社區傳統民俗文化,結合社區資源,舊有煤礦遺址的導覽活動,期使「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 P.170

第八章:家庭社區經營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居家環境的經營與選擇
.居家環境的美化經營: (1-1) p.180
居家環境包含:「室內」著重在室內環境的規劃。「室外」除綠化工作外應注重公共設施的維護、美化.
()綠化的重要:植物好處:1. 改善空氣品質 2.緩和地球溫室效應 3.避免水壤流失 p.180
()室內設計:
1.視覺:善用視線錯覺,佈置室內裝潢圖案。
2.光線、採光:「自然採光」、「人工照明」
3.色彩:
「暖色系」(紅、橙、黃)「房間看來比實際面積大;
「寒色系」(藍綠、藍、藍紫),會有面積縮小的感覺;
「中性色系」(黃綠、綠、紫、紅紫),溫和的感覺.
4.空間的處理:利用不同形式組合,變化出許多不同覺的設計。
5.其他應注意事項:有關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也應一起重視.
.居家環境的選擇 (1-2)
「無障礙」:並非只是指體能方面無障礙,應當是一種實用的通用設計觀念,主要精神在使生活環境不再具有任何特殊限制,避免各種年齡層因體能、經驗、教育的差異,而在環境使用上有所
不便,讓每一位生活者獲得普遍、合理的尊重.
()整體環境的設計需求: p.181
「三環論」:p.181
1.「內環」的居住環境 2.「中環」的產業環境 3.「外環」的自然環境.
三者必須兼顧方能追求人性、自然與環境的和諧。
()完善的生態保育規劃:p.182
1.注重生態的平衡
2.建立社區儉樸平實的消費方式
3.減少污染源的發生
4.社區全面深度綠化
5.人車分道、社區車到地下化
6.社區採取「逕流控制」,有系統收集雨水補充水資源
7.社區以圍牆、大行道樹,與外界隔離
第二節:居家生態環境觀的發展
.工業革命前的居家生態環境觀 (2-1)
隨著世界上先後出現了國家,產生了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農業文明:p.183
1.黃河流域文明 2.兩河流域文明 3.尼羅河文明 4.地中海文明
「埃及」:人們迷信死後會復活永生,創造了理想化的「陰宅」-金字塔. P.183
「地中海」:古希臘創造了西方古典建築,創造了城市公共空間-廣場、劇場、神壇、浴場、鬥獸場、音樂台等,是對居住環境中私密性、公共性,極富理想性、浪漫色彩的定義、詮釋.
「黃淮流域」:啟發了人們「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生存環境選址中也加入了占卜,對可以把握的因素,尋求變化規則;不可把握的因素,尋求暗示。把居住環境的選擇歸結於山水地勢,進而形成中國居住環境關「風水」學說中的形式宗、理氣宗的部分核心內容,直接影響以中國為主的東南亞建築、城市空間.
「封建時期」:延續風水理論的生態環境觀,將景觀與人事聯繫,強調因「人傑」而「地靈」;將人才輩出與山川秀麗建立聯繫,「鍾靈毓秀,聖傑出焉」;將古代地理學中對環境關係中的形勢上升為「形勝」;將居家環境意境融入自然、人文地理的內涵,創造出居家空間「天人合一」意境。在這一時期,人類的活動還能與自然維持基本的合諧平衡.
.工業革命後的居家生態環境 (2-2)
西方工業國家經歷了「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三大危機,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從各方面進行探索,在眾多探索中,有二條線索特別引人注目: p.184
a.從「理性和實證」出發:西方學者提出了「生態建築學」、「景觀建築學」,試圖將人工環境、自然環境結合起來.
b.從「感性和想像」出發:東方學者重新繼承發展了風水理論中天、地、人有機一體,「天人合一的理想」, 力圖創建新時代的「山水園林城市」.同時全球也把注意力轉向環境保護、永續發展:「我們只有1個地球」的口號為時代宣言,人類對居家環境的品質、意境有了共同認識,東西方走過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
第三節:中國人的居家生態環境觀 (3) p.184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根本性的。天是歷史的範疇,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在無法掌握主宰的「天」的崇拜下,建構起以天人關係為基礎的宇宙觀,並形成「天命」、「天意」、「天文」、「天道」等概念。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順應天意作為居家環境選址的理論基礎,力圖將居家環境的選址模擬成通天象觀測所認識到的「天」以求得到合法與永恆。
.物我一體的自然觀:自然觀是人對生活其中的自然世界的認識。中國文化的自然觀是將自然看作是包含自我一體的概念,人類及水、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等都是屬於物質世界體系,因而在這種概念下,人與自然其他要素的地位是處於同層次,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在寫意山水的後面,流露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這類的人文追求與文學要素,這些都直接納入到造園的範疇,並催生居家環境中的人文精神,顯示了人在自然中的不可分割的地位與主體價值。
.陰陽有序的環境觀:環境觀指的是人對周圍環境因素及相互關係的認識。P.186
陰陽學說在思想上影響中國人對居住環境的選擇,這種影響表現在兩方面:
1. 認為方位是有主從關係的
2. 賦予居家環境的各種要素互相依存又有主次的屬性萬物負陰而抱陽:即為居家與社區經營時所要求的背山面水格局。在與周易卦象結合中,為宮與寢、長與幼、文與武、上與下、僧與俗等的功能格局提供了選擇的空間。
.社會文化心理的若干影響: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這種文化性格所促使的都是防禦性的內向居家環境
建築,大多數都以院落呈現居家環境空間。 P.187
第四節:家庭社區經營的新環境品質、意義 (4-1)
.居家環境區域整體規劃
區域環境規劃的目的:在於讓經濟、社會、環境能協調發展,保護人們健康,促進社會生產力永續發展、資源和環境的永續利用,達到提升居家環境品質. P.187
現代居家環境強調的是: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平衡,以便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開放化的居家環境設計觀念形成
「開放化的居家環境」:指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空間,突破了傳統的私密性、公共性二元模式,
表現出對其複合性、模糊性、交融性的需求.「現代城市與建築空間」所表現的特點要兼顧多元功能,既是許多人居住、工作的場所,同時對每一個人來說又具有特殊意義的場所。相反地在私密性高的家庭裡,也必須呈現出社會公共場合的功能性畫面。這種公共性、私密性的逆轉,導致了開放空間的流行. P.188
廣場空間設計:是「場所感」的創造,要能感受到「故鄉性」與「異鄉性」,不同特徵空間,提供給居住者生活交流屬於自己的場所,於是公共領域被賦予青春生命,充滿生活氣息。
.綠色居家環境的意境理念、形成 (4-2)
「綠色居家環境」:是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進行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居住空間.
「綠色居家環境」在於尊重與關懷社區的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其他物種,重視社區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避免對社區環境造成太大的干擾、衝擊,盡可能地利用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地
熱能、降雨,為社區環境服務. P.189
第五節:家庭社區生態環境的保育
「自然環境的經營管理新典範」:是以社區環境為基礎的,不是由上而下集權、科學的管理.
特徵:著重小尺度,更以社區參與、在地知識、共有資源管理,為學理的基礎,重視在地脈絡,
強調社區/部落,為主要的經營管理主體. P.189
.近代自然環境經營管理的演進
「排除式取徑」:近年來自然環境的經營管理,是以生態學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強調由中央指導加上科學管理與菁英參與的方式,是所謂的「排除式取徑」。
如各地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模式。 P.190
由於每個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與民情不同,排除式的自然環境經營管理模式就無法產生正面與理想的效益,甚至會出現管理單位與在地部落或地區之間產生嚴重的衝突。
1960年代後期,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育開始一連串的試驗、反省,其中有別於傳統典範的地方:
1.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
2.國際社會體認到國家力量的有限
3.最重要的是,在傳統自然環境經營管理上,被視為保育威脅的在地設群,特別是少數族群或原住民,重新被保育專家認定為「自然環境保育的主要權益關係者」.
4.保育無疆界,經營、管理上跨越行政區的限制,以連續面、區域尺度,來規劃、整合保育工作,架構生態生物的綠色走廊.
綜合:現在國際社會的保育趨勢: P.191
a.主張社會公益的正當性 b.重視社會人文的思考 c.接納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
d.秉持開放的態度 e.強調整體斯靠烤的邏輯 f.相關權益關係者的參與.
【參與式取徑】:以社區為基礎的,已成為現代自然環境經營管理與保育多元典範的重要元素。 P.191
現在保護區:P.191
a.不再採取排除式的取向 b.不主張只由中央政府管理 c.與民眾共管,甚至由民眾自我管理、
d.力求滿足在地民眾需求 e.不再以島與方式設置、經營管理 f.不再只是國家資產、
g.不再採技術官僚取向、 h.尋求多元財源機制
i.不限於傳統自然科學家、自然資源專家取向,以多元技術背景的專業人士,重視在地知識.
.以社區為基礎的社區保育
「社區保育」:以社區為基礎,主要由環境與資源破壞、草根發展、人權、原住民運動所引起,也受到國際發展議程將公平正義、參與,列為優先項目的影響.可視為小尺度的保育、發展整合
計畫。試圖藉自然資源保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連結,以促動保育計畫(保護區)與在也居
民間的互動。 (5-1) P.191
社區管理的精髓:在增進與廣化資源有效控制的在地基礎,社區管理能力的建構不僅需要考量生產力,更需要有培力的功效,資源控制的廣泛參與則是社區管理的中心議題。 P.191
社區保育論述裡的社區:可以是社區,也可以是社群,在地社區與保育計畫有地緣關係,保育團體心繫保育,既注重地理區位,更重視社會關係,社區的成分與組成應可以有較
多元與彈性的表述空間。
「社區保育」較深層的意涵:讓自然與自然的產物,對在地社區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在地社群: P.192
a.比遠距的國家或管理者,更有意願執行資源永續利用,也能從中獲取較多的利益:
b.較熟悉、了解當地的生態過程、運作;
c.透過其在地、傳統方式,可以較有效地管理自然資源。
.社區保育的學理基礎: P.193
()講究社區參與:
參與的功能:a.促進資訊、資料的流通 b.政治支持
c.在地能力的訓練、提升 d.提高地方保育計畫的持續度
e.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更高的自然資源管理效能.
參與計畫風險:
a.執行初期耗費較高的預算 b.計畫折損率高 c.易偏重程序的操作、
d.忽略在地的能力訓練、自我發展、 e.可能為政治菁英所壟斷、操弄、
f.參與者不對秤的能力等使得參與的過程中充滿了誤解、困惑.
()重視在地知識:在地知識,在社區保育的學理架構中,是相當重要又常被忽視的元素。
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有重大的貢獻,有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休戚與共的主張.
「荒野」的概念:是「人僅為訪客,而不停棲的地區」,是西方保育哲學的基礎之ㄧ.
源自笛卡爾二元論。 P.194
在地知識多取焦於:原存知識、傳統知識、生態知識與傳統生態知識。 P.194
「原存知識、傳統知識」:指原住民族所擁有的在地知識,或某一文化、社會特有的在地知識,
不僅存於地方社群中世代傳承,並涵括由外來社會習獲的科學、知識.
「生態知識」:是在地或傳統知識中的「一種知識,其獲得是來自於該生物與其他生物、
環境之間的關係」.
【傳統生態知識】(TEK):是一種知識、實踐、信仰三要素的累積複合體. P.194
「知識」:對物種、其他環境現象,的地方性觀察知識.
「實踐」:居民對資源使用的實現方式.
「信仰」:居民用以鑲存連結入環境系統的憑藉.
()落實共有資源:「共有資源」:某些因地形、資源型態等因素,無法對採集行為做有效的限制,或排除他人使用,的自然或人造資源.
「共有資源管理」:透過經濟的誘因、社會文化的影響,形塑集體的規範,提高資源
的經營管理效益. P.194
.國內社區保育的現況、啟示
()社區保育現況
有幾個以社區為基礎,於自然保育方面受到各界肯定的個案:P.195
a.宜蘭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 b.雲林縣林內鄉以八色鳥故鄉、生態社區營造
c.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d.南投縣埔里鎮以生態社區為標的
2002林務局推出「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 P.195
2003年更逐步將社區取向的思維擴展應用到所有的林業管理範疇。
()社區保育的啟示 (社區保育要注意那些方面?) (5-2) P.196
「其他大環境架構的配合」等幾個面向來看,歸納出幾個重點:
1.在保育成效上,民間團體在環境經營管理上,的確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2.在環境保育的思維方面,環境的經營管理,需配合當地的環境生態
3.環境的經營管理,須與在地設群的需求相契合
4.政府需要將民間社會力,引介入環境經營管理
5.社區組織的建構,需要政府的介入、支持,同時也要社區組織的自我形塑
6.在權利、責任、經營管理能力上,要能體制化
第六節:共生生態的社區
共生生態牽涉的領域與範圍廣泛,它容許各種專業彼此衝撞,激發出社區生態環境的最佳面貌,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原則,達到永續環境的最佳結果,讓社區居民願意去做,也樂於這麼做,讓人變成真與的「生活家」。
.社區營造中,社區規劃師提供生活各種議題上的專業協助,需要透過專業融滲的機制,在真實世界中執行運作:(共生生態的社區要注意那些 ?) (6) P.198
()生活上的課題 ()社會的專業分工 ()專業與生活關係的調整
()社區規劃師的認知 ()文化地景的連結
.共生生態觀點 (7-1)
共生生態的主張: P.200
基本上是在思考「生活」,以「定居」的概念為出發點,對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環
境、自然環境的關係,秉持著「有機連帶」與「永續經營」的立場。
共生的意義:在於強調從「消費者」回歸到「生活者」的角色,在有機的永續經營的前提下,重新定義生活所需的生產、流通、消費、再生與廢棄,以及社群的互助與精神的慰藉,進而分別從
居家生活的「自然」、「能源」、「物質」、「勞動」、「社群」、「精神」互為共生的六大項目,
發展出共生生態的生活主張。 P.201
從居家生活的「自然」、「能源」、「物質」、「勞動」、「社群」、「精神」互為共生的6大項目,
發展出「共生生態」的生活主張: (7-2) P.201
1.自然主張:自然是生命的主體人非自然的主宰。
2.能源主張:主張儉約人對資源的應用應具有成本效益的觀念。
3.物質主張:主張清平物的生命賦予,物的轉用、修補與再利用。
4.勞動主張 :主張在生活中多動手,取代不必要的專業服務。
5.社群主張:主張互助人與人間的關係是一種有機連帶的關係。
6.精神主張:主張重回「天、地、神、人」四位一體的「定居」狀態,城鄉發展,以臺灣的原生文化為出發點,強調只有保存地區性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才能夠在永續經營的發展中保持平
衡,並以草根力量的行動策略,達到永續性的實質意義。

第九章:綠色永續生活
綠色永續生活:即在建立符合環境生態學無污染的綠色家園. P.209
三高食品:熱量高、油脂高、鈉量高.
要實踐綠色永續生活的方式: 1.防杜污染 2.促進健康. P.209
第一節:時間管理、生活簡化與消費
.時間的運用
()生活中的時間:經濟學家舒曼奇:「一個社會所享有的休閒時光,與其所使用之先進便利機器的數量成反比。」當一個社會越富有,其人民所擁有的閒暇時間就越少。 P.210
()時間壓力:家務、精神、環境
()便捷的消費型態:要求便利的結果,是市面充斥劣質品,並付出大量的環保成本。 P.210
()時間的價值:「時間品質」:並非指時間充裕,多得用不完. (1-1)
緩和情緒緊繃方法: P.211 (1-2)
1.隨性一點
2.學習一些需要耐心、時間的手藝
3.每天花點時間散步
4.為你所愛的人來點小驚喜
()時間與環境:追求經濟效益與速度意味著地球生態系統之天然再生資源將不敷使用,它們的再生永遠不及人類對其之濫伐濫用與垃圾之製造。(2-1)
()生物時鐘:每一個生物都有一座生物時鐘,控制著生物的生活方式,使萬物的生理狀況產生季節性生長循環,有特定的雌雄發情交配方式.人類生物時鐘週期是25小時,凡是自然生物節律不符合「社會脈動節律」的人,往往會出現身體不是或情緒不穩的現象. P.212 (2-2)
.簡化的生活好處:p.212 (3-1)
1.可以省下時間 2.有多餘時間從事休閒活動 3.可使環保與社會成本降至最低如何簡化生活方式: (3-2)
可以從設計一份計畫書開始進行。計畫書裡,可以逐一寫下打算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記錄飲食菜單、報紙雜誌上刊登的生活小百科,以及任何可以幫助你建立綠色家園的方法。
.消費觀對永續的衝擊 (4)
種不同的消費型態,對永續家園的影響:P.213
()消費型社會:消費性消費並不能滿足人類內心深處的慾求,一味地追求經濟成長最終都會破壞環境生態。所有的產品,都來自地球上的天然資源.過度消費的結果,將對永續發展造成傷害。
()持續消費性經濟:依照人類目前的需求,來發展經濟、提昇產業能力,而不需顧及未來發展的能力.
()生態性消費觀:生態性消費觀的第一步,就是仔細思量你真正需要什麼.
「物盡其用」正是生態性消費觀的覺醒. P.214
第二節:飲食的永續作為 (5)
.食物與環境 P.215
()農藥的危害:殺蟲劑、殺菌劑。
()食品加工、運輸:運輸過程,維生素CA的營養素被破壞。 P.216
.生態性健康飲食
()生態飲食原則:即食物來源符合生態法則的生產方式,此種生產方式稱為「有機栽培」.
有機栽培的「有機作物標準」: P.216
1.維持土壤的肥法度 2.避免任何形式污染 3.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 4.善待牲畜
有機栽植法,其過程包括:生產的食品,多半採用低溫冷凍保存方法,鮮少用防腐劑保存.
a.製作、施用堆肥、 b.作物倫耕、 c.生物性病蟲害管制、
d.機械式剪除雜草,不得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等.
避免攝入殘留農藥的方法:P.217
1.可以在陽台、庭院栽種有機作物
2.只要是能力所及,定購買有機作物
3.購買清楚標示來源、保存期限、保存方法、添加物名稱的新鮮水果
4.不要迷戀外表美好的蔬果
5.食用前必須洗乾淨
6.凡是能削去表皮的蔬果,一律削皮食用
7.購買當地時令食品
()健康飲食原則:當代農業存在的最大問題:集約種植:在有限的耕地上,不停地生產出大量的農作物.為了身體健康著想,不得不回到舊式社會的飲食文化中注意蔬果的種類變化、風味口感、局度地區的供需平衡等.
飲食健康的原則:少吃脂肪和糖分、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肉類、多吃高纖維食品.多攝取海藻、優酪乳、大蒜、酵母菌等. P.217
如何才能飲食均衡: P.218
a.自行栽種蔬果植物,或選購當地時令的蔬果
b.購買當地,或非基因改良的蔬果
c.嘗試食用不常見的食品
d.購買各式蔬果,勿偏好特定一種
.生態性廚房
()善用工具、食材
生態性飲食:本質上是簡單樸素的廚房和食用當地時令的食品。 P.218
()簡化烹調方法: P.218
1.平常就應保存適當的材料備用
2.購買三餐材料時,即應大量採購,以備不時之需
3.購買喜歡且調理方式簡單的食品
4.使用各式各樣不同功能、尺寸的鍋碗瓢盆
5.烹調費時的菜餚,一次宜煮大量,吃剩可留待一下一餐加熱食用
6.用淺鍋烹煮食物
7.洗碗機只用清洗功能
8.全家人一起進餐
.用水、節水 P.219
1.不要浪費任何水資源
2.水龍頭請務必關緊
3.以蓮蓬頭淋浴代替浴缸坐浴
4.使用洗衣機時,一次裝滿載衣槽
5.另外加熱自來水,再輸往洗衣機內使用
6.使用洗碗機時,一次裝滿成碗槽
7.用手洗碗時,用1小桶熱水清洗,一次沖洗完畢
8.清洗蔬菜水果時,用1小桶水清洗,不要在水龍頭底下洗
9.儲存雨水
10.種植不需大量水分的植物
11.使用低流量抽水馬桶
第三節:衣著的永續作為
天然紡織品也可能含有化學物質危害人體,因有可能噴灑過大量殺蟲劑,在加工過程中,又被添加染料等化學物質,免燙紡織品更是使用大量的甲醛製成. P.220
a.純棉產品不會形成環保負擔 b.利用植物煉出天然染料. P.220
衣著的永續作為:(6)
.認識自然纖維:大部分的人造纖維都是石油的提煉物製成的,自然纖維是再生性資源。
.衣服的回收利用
.直接向製造商購買衣服
為了環境、廣大被剝削的勞工,添購衣服時可以做到: P.222
1.不要盲目的購買
2.仔細看衣服上的標籤,以確知其製造地點
3.採用郵購方式,向以製造為主的公司購買,並索取目錄
4.寫信向貿易公司索取來自第三世界進口衣物的目錄
5.與「合作設資源中心」聯繫,以取得資料
6.詢問「同業公會」,以獲取每家銷售衣物的賣場、商店資料
.衣服的清潔、保養 P.223
清潔劑方面:其中許多成分並無洗淨衣物的效果,某些成分還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
磷酸鹽:能是水源系統失去生態平衡。 酵素:能使人產生皮膚病、過敏反應;
漂白水、人造香水、增亮劑等:成分是不必要的,無法在環境中快速分解,對野生動植物還會造成傷害.
這些成分的殘留能去皮膚表面的油脂,使皮膚受到刺激,也會干擾嬰幼兒的消化系統.
綜合:衣服的清潔、保養要注意:
1.把不需要的衣服送給別人
2.把抽屜、衣櫥清理乾淨
3.少量時,用手搓洗,當有滿槽的髒衣物時,可用洗衣機清洗
4.洗衣時間與水溫、水量、衣物量作適度的調整
5.宜用冷水清洗
6.如要用熱水洗衣服,水溫不要太熱,先用瓦斯加熱水
7.以最少量對環境友善的清潔劑,達到清潔效果
8.認其自然風乾或曬衣,曬太陽比較健康、便宜
9.選購省水省電洗衣機
10.燙衣服,一次燙大量較省時、省事、省電.
第四節:居住的永續作為 (7)
「家庭範圍」:凡與鄰居互動、園藝工作、甚至整條街道、社區,乃至鄰里的各項活動、環境、治安等.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家居生活最大的污染源:抽菸、吸二手菸、廚房油煙、使用空氣清淨機、使用殺蟲劑、庫存油漆、有機溶劑等. P.224
()少用有害的產品: P.225
1.清潔用品:漂白劑與氨混合,容易產生毒氣.
2.個人衛生用品:如指甲油清潔劑,含有丙酮。化妝品、洗髮精內所含的香料;髮膠、殺蟲劑等以氟氯碳化物當噴霧劑;氣態推進劑,會造成肺臟刺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改用非噴霧劑裝置,如機械式幫浦、液體、乳霜狀產品.
3.空氣清淨機:有些廠牌藉由釋放香味矇騙嗅覺,或利用某些化學物質麻痺嗅覺神經.
4.殺蟲劑:採用天然無害物質來殺蟲,如精油;或蚊帳、紗窗紗門等防蟲方式
5.冷氣機:盡量少用
()潔淨空氣的方法 :P.226
1.陰離子製造器 2.植物 3.天然空氣清淨法
.綠建築
「綠建築」:緣起追溯至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建築節能設計」,乃率建築的源流、基本精神.
綠建築:P.227
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指低環境衝擊、高自然調和、美質適意健康.
歐洲稱為「生態建築」、「永續建築」:指多樣化的生態環境、環境保育、定量抑制環境負荷、永續發展.
美洲稱為「綠建築」:能源效率與節約、室內空氣品質、資源與材料效率、環境容量.
()綠建築標章 P.227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發展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3大設計理念,於88年正式公告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隨著「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的檢討更新,綠建築由過去「消耗地球最少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的消極定義,擴大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的積極定義.
()推動綠建築的目的、評估指標
1.推動綠建築的目的:P.228.
(1)促進建築與環境共生共利 (2)落實建築節約能源 (3)發展室內環境品質技術
(4)促進建築廢棄物減量 (5)提升資源有效利用技術 (6)獎勵、建立綠建築市場機
2.綠建築的評估指標: P.228
綠建築依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4大指標群的方向,分為9大指標來評估:P.228~229
(1)「生物多樣性」指標:生物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2)「綠化」指標:綠化建築物空地、屋頂、陽台、建築立面
(3)「基地保水」指標:利用土地涵養水分、生態水循環
(4)「日常節能」指標:減少建築物耗能
(5)CO2減量」指標:減少建築產業CO2的排放量
(6)「廢棄物減量」指標:減少建築產業產生的廢棄物
(7)「水資源」指標:減少、回收建築物用水
(8)「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管制建築物污水垃圾量
(9)「室內環境」指標:評估通風換氣、隔音、採光、室內裝修、室內空氣品質
()綠建築設計
台灣「綠建築設計」定義: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
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 P.229
綠建築設計的原則包括: p.229
1.減少資源消費 2.減少生態負擔 3.改進室內環境品質
第五節:交通的永續作為 (8)
.改善社區的交通原則 : p.230
1.宣導乘坐大眾運輸工具、汽車共乘制的理念
2.在居住社區多植樹,且將人車分離
3.在路面中央設置道路隆突,強迫駕駛人減速,或設置清楚的交通標誌
4.設立特殊轉彎環道
5.設立特殊行人穿越道
.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
1.準備好火車、公車時刻表、地圖、旅遊行程路線圖、查詢電話號碼及地址
2.當行程與促銷車票起迄站相符時,可購買期限很長的廉價優待車票
3.事先了解居住地方公車、火車發車時間
4.多想想不開車的好處
5.提早出門
6.需要攜帶大件包裹、幼童時,使用背包、手推車、摺疊式推車等
7.可能的話採彈性上班制,避開交通尖峰時間
.善用零污染的交通工具 p.231
()騎腳踏車 ()偶爾走走路
第六節:其他綠色永續作為如
a.居家要注意住宅的冷熱絕緣、能量平衡問題
b.節約用水、用電、電器耗能與否問題、
c.選擇家具、營造舒適空間、噪音防制問題
d.注意營養均衡問題、
e.湯與主食食用先後順序問題
f.如何選擇食材問題
g.垃圾分類、處理問題、
h.選購包裝少的環保產品
廢棄物處理要從「搖籃到墳墓」的觀念,轉移至「搖籃到搖籃」的觀念. P.233
.具體行動的重要
考慮地球環境的綠色永續生活,要以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為出發點,來作每一個決定. P.233
.了解問題的關連性
《封閉圈》(思索環境問題的書籍),將基本生態法則,化為直接簡單明瞭的4條法則:p.234 (9)
1.每個物品都有其最後的去處:和污染有關,無論何時,我們把某一個東西丟棄,它都不會立刻消失。
2.自然是最了解「怎樣是最好的」:警告我們正冒著危險在阻礙和破壞自然。
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告訴我們所消耗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一定的環境和社會代價。
4.每件事都與其他事有連帶關係:是幫助我們瞭解其他三條的關鍵,每件事都和其他事有關連。
.說出看法推廣綠色意識:p.235
環保觀念可以經由一人傳至另一人,透過一對一的溝通與個人經驗的分享,可以確實的將這些觀念傳給大眾,並且融入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事實與問題有正確的認知,再把綠色資訊有效地傳遞給其他的人,相信會得到熱烈的迴響。

第十章:永續家園的願景
第一節:永續家園的自然概念
.自然的概念與健康 (1)
「自然」: p.241
1.自然傳達了自然環境較都市環境平靜而緩和的概念。
2.自然不是天然形成的實體物,自然是藉由社會實踐所聯結的假設所形成的複合體。
3.乃是一個意識型態的建構,變得越來越抽象,他的物質環境一再地被包裝,在此意識型態下往往又遮蔽了剝削自然底下的生產/消費的社會關係.
自然的好處:1.可以讓人跳脫日常生活空間的混亂步調,能量可以獲得恢復讓心靈平靜。
2.自然使能量可以獲得恢復。
3.自然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是生命的象徵,也是永恆的象徵。
4.可以讓人遠離日常重複的行為,帶來新的資訊與經驗。
5.當人們與非自然環境互動而得到負面回饋時,可以從自然獲得解脫。
「生態綠地」廣義:是一個獨立的生態體系或棲地,是利用太陽能源自然發生形成的生態體系,其內涵有許多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有助於人類整體環境的健康. P.242
.永續家園過程的衝突:p.243 (2)
()財產的衝突:源自於財產權力的要求與使用,是介於經濟成長與社會公平之間的衝突。
()資源的衝突:是工業化後自然資源在經濟效用與生態效用之間產生的摩擦,界定了都市與荒野間
的範疇,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互相拉扯變動。
()發展的衝突:發生在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之間,無論經濟發展是否穩定持續,如何增進社會公平又能保護環境,可說是挑戰永續發展的最大難題。
土地開發過程中,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關鍵在於「自然的社會觀」。
不同向度的諸多衝突中,不同的社會團體面對來自自然的交互作用,對「自然」的概念、使用以及如何將自然的價值納入社會價值體系當中,是有差異的。 P.244
第二節:永續家園的面向、策略
永續發展:是一個複雜且動態的觀念,人類應努力達成社會公平、經濟和環境之永續發展,其中社會公
平和經濟永續需要在環境永續下進行。.244
「環境的永續發展」:指自然資源的有效維護,包含: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的維持,確保人類生活和樂安康,永遠享有乾淨的空氣、水、土壤來維持動植物的生活. P.244
唯有「經濟的永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社會的永續發展」,三者之間形成動態穩定,才能有機會形成一個能滿足人類、生物居住的健康環境,也才能達到永續家園的境地.
台灣21世紀議程,永續海島台灣包括三方面的永續:永續的社會、永續的經濟、永續的環境. P.244
「永續的社會」:涵蓋4個項目:公平正義、民眾參與、社區發展、人口健康.
「永續的經濟」:涵蓋3個項目:綠色消費、清潔生產、綠色產業.
「永續的環境」:涵蓋3個項目:環境規劃、自然保育、公害防治.
「永續家園」:面向有三:永續的社會、永續的經濟、永續的環境(和台灣21世紀議程同). (3)
.永續的社會面向 p.245 (5-1)
永續社會的意涵:追求社會的更加和諧、生活品質的更加提升、社會更加公平、資源更合理的分配、
人民身體更加健康、民眾更有機會與意願參與社會政治事物、社區再造與發展.
永續社會的目的: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讓人們享有無慮無懼的日常生活.
永續社會的追求,可落實於4大政策的落實與改善:
1.公平正義、2.民眾參與、3.社區發展、4.人口健康.
1.公平正義:主要策略項目:p.246
(1)保護弱勢群體、團體 (2)關注後代子孫福祉 (3)保障環境人權
2.民眾參與:政策方向須含的策略項目:
(1)建立公民參與機制 (2)強化非政府組織合作 (3)完整蒐集、及時公開相關資訊
3.社區發展:應致力推動的策略項目:
(1)建立生態社區 (2)落實文化保存、多樣性維護 (3)建構安全、照顧體系
4.人口健康:台灣社會,已步入一個老化、原住民人口更為少數化的一個人口組成、結構.
根據人口結構的缺失、健康風險的高低來擬定的策略:p.247
(1)促進原住民族群健康、人口延續
(2)增進弱勢族群健康
(3)排除危害健康的環境風險
(4)降低危害健康的個人風險
.永續的經濟面向 (5-2)
改變過去的產業發展方向,以重「質」取代重「量」.
有三種策略走向: p.247
(1)綠色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非核潔淨能源產業、發展生態旅遊業、發展農林漁牧休閒產業、
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與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為綠色產業的內容。 p.248 (6-1)
(2)清潔生產:延長產品責任制、強化廢棄物減量、發展綠色科技、節約資源投入與培育高級人力資源,正是清潔生產最重要的項目。 P.248 (6-2)
(3)綠色消費:推展綠色標章、鼓勵綠色採購、推動綠色運輸、推動綠色租稅與推動綠建築。(6-3)
.永續的環境面向:(4)
永續環境政策行動綱領中:p.248
自然保育政策:著重事先防範。公害防治政策:著重有效防治。環境規劃政策:著重資源永續利用.
永續環境的目的:讓台灣生物多樣性所建構的功能更趨完善,使人人皆可因而享受到大地生生不息的哺育.
在生活圈方面:期盼公共設施能逐趨完備. 自然環境方面:達到生態保育、污染防治的目標.
1.自然保育策略:p.248
(1)保護大氣 (2)保護水資源 (3)保護生物多樣性
(4)保護海洋、海岸濕地 (5)土地資源 (6)防治自然災害
2.公害預防、修復: p.248
針對大氣、水資源、土壤及廢棄物等環境公害,依據環境品質、環境污染改善及環境
管理等目標,提出具體措施。
3.環境規劃: p.249
(1)合理的土地使用 (2)適當利用農村生產區 (3)保留適量自然綠地
(4)建立生態城鄉 (5)推動生態工業區
第三節:永續家園的典範轉移、價值衡量
.永續家園的典範轉移
「價值」:是人們所堅持的理念,通常是被社會文化所塑造. P.250
「社會價值觀」:是社會大部分人都認為重要的價值觀.
「永續社會價值觀」:是一般人認為可以促使社會朝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價值觀.
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轉變,過去是「人類特殊典範」(HEP),現在轉變成「新環境典範」(NEP). P.250
「人類特殊典範」(HEP):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軸,又稱為「成長典範」、「社會主流典範」.
「新環境典範」(NEP):以「生態中心主義」為主軸,又稱為「環境典範」.
建構一個永續社會,必須學習如何對我們的價值體系檢討:P.250
1.建立「相信變革是可能的」觀念。
2.建構一個社會整體學習架構
3.以教育提升創造力
4.系統評估政策施行之效果
5.將研究結果和價值觀結合,形成社會變革的動力。
不同的信念產生不同的社會範型,範型是「社會結構的根本」是「一個社群所共同具有的概念、價值、知覺,以及實踐的觀念。」 P.251
新舊環境典範的轉換,可從6大類別加以區別: p.251表格 (表列於後) (7)
(1)成長、環境觀點
(2)人性的價值觀
(3)財富風險激進、保守者
(4)成長極限、成長無限說
(5)社會的轉變
(6)政治觀
.永續家園的價值衡量
Meadows1994年在「經濟學人」雜誌列舉:
永續家園價值衡量四種觀點:(8) p.252
四種以顏色命名、略帶偏見的世界觀,反應商人、工人、環境問題專家和綜合論者的系統看法:
1.藍色觀點:經濟導向,「自由市場主流交易者」.認為市場的價格訊號,能及時反映環境損失,
技術將使收益、生產率提高.
2.紅色觀點:社會導向,「代表各類型社會主義」.認為環境問題,是重大社會問題所引起的動亂.
3.綠色觀點:生態導向,「以生態系統的思考模式觀察世界」。將社會所負擔的外部成本,全部納入
生產者的成本,或消費者的價值之中,綠色觀點在某些面向仍包含翃色觀點,是一種
包容不同角度的觀點.
4.白色觀點:不全然反對,也不全然贊同其他三種觀點的任何一種,對於人類的前途持樂觀的態度,喜歡整合、改革、尊重、信賴中間路線.主張所有的環境問題,都只能在地區解決。
認為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當地人民被賦予權力、尊重。 P.253
第四節:建構永續性的綠色社區
.綠色社區規劃與願景
()「綠色社區」目標: p.253 (9-1)
1.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
2.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
3.社區資源要能永續利用
4.社區多樣性要能永續發展
5.落實3R政策:減量、再利用、回收 6.「綠色消費」的實現
()新興綠色社區的特性: p.253 (9-2)
1.認識成長是有其極限的
2.重視文化的多元性
3.尊重他種形式的生命、支持生物多樣化
4.和社區中的成員共同分享價值
5.採用生態決策
6.以平衡、公開、彈性的態度,進行決策、規劃
7.將地域性的努力、資源做最好的利用
8.使用可再生、可信賴的能量來源
9.將對自然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
10.推廣使用連續循環物質的活動
11.不會危害其他社區的永續性
12.不會危害下一代的永續性
()界定綠色社區的範圍: p.254
規劃綠色社區的範圍大小,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可大可小,未來執行的過程裡,依實際需要再加
以放大或縮小其範圍.
()規劃訂定綠色社區的願景:
「願景」:是一個社區未來5年、10年、20,經由特定的規劃方案,嘗試改變未來可能發展趨勢的理想情境.
.綠色社區建構可能面對的問題
()建構綠色社區共識:p.254
1.不論規畫社區範疇、願景大小,社區中每一個成員皆能依規劃按步執行
2.建構永續性綠色社區,必須有一個強而有力領導中心
3.社區中成員的參與,是建構永續性綠色社區的重要環節
4.適當的運用政府行政資源,是建構永續性綠色社區的重要關鍵之ㄧ
5.對於永續性綠色社區建構過程,相關優缺點的檢討、採行
6.指標建立、相關評估系統,是檢討社區建構過程是否符合永續性的重要環節
()綠色社區發展過程的阻礙:p.255 (10)
1.缺乏對永續性的真正了解
2.缺乏相關知識、資訊
3.缺乏經費
4.現有建築環境的慣性
5.時間因素、利益上的衝突
()社區生態評估系統: p.255
包括:生態、生活、生產的「三生」向度,即涵蓋了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生產環境在內(p256).
「自然環境」:強調自然環境共生模式.
「人為環境」:包含資源循環與管理、能源使用與管理、建成環境、地方自明性,等指標.
「生產向度」:著重永續的生產、消費
()都會型社區建構的原則: p.256
1.加強綠地連結性
2.應用街道廊道概念連結
3.建構綠化點景,如陽台、屋頂面
4.推動綠色建築更新改善
5.加強對環境污染源監控、處理
6.加強植物本土性
7.建構原生物種的棲地環境
8.完成環境資源共生系統
()鄉村聚落建構原則: p.256
1.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領域
2.發展與自然共生的人類構造物
3.確保聚落維生的安定、產業永續發展
4.結合地方文化以提升環境保育維護的能力
5.明示鑲嵌聚落的璞玉
()零廢棄物:使資源安全地被回收利用,在回歸到環境或市場.廢棄物的處理或管理,是要由管末處理朝向源頭預防減量的方式.
()生態工業區:將工業生態學理念,晉升為一個工業系統的概念,生態化工業所形成的工業園區(EIP)稱為「生態工業區」。在這個園區裡包含了不同的工業,當資源投入產生廢棄物,這個
廢棄物又變成另一家工廠原料,形成工業的生態鑑,而產生的廢棄物就少,也省卻交通能源的耗損. (11-1)
1.我國EIP(生態工業區)設置理念: p.257 (11-- 2)
(1)低污染、低排放
(2)生態化園區
(3)綠色產業發展
(4)環保技術研究創新、發展
(5)行政管理一元化
(6)園區資訊公開化
2.我國EIP推動模式:由環保署、縣市政府、廠商共同建設,經過量產實證區、研究開發趨、永續的城鄉建設過程,最終創造出三生一體的生活環境.
3.工業區生態化所顯現出的效益: p.258
(1)零廢棄物排放
(2)資源回收再利用
(3)生態景觀、綠化
(4)完整供應鏈
(5)優於法規標準
(6)水再生循環
(7)再生能源使用
(8)毒性物質使用量減少
()綠色交通運輸
1.綠色交通運輸種類:p.259
(1)中長程運輸:規劃、建構「低污染(好環境)、省能源及高效率(好經濟)、人性化(好社會)」的
綠色交通運輸系統、管理體系.
(2)短程運輸:進行綠色交通管制策略計畫,研擬分期實施方案、措施,選擇優先可行的管理措施
進行試辦,評估其成效.
2.綠色交通發展策略:p.259 (12)
(1)機動車輛的交通管理
(2)綠色交通導向的都市計劃、區域計劃
(3)鼓勵非機動車運輸方式(步行、腳踏車)
(4)大眾運輸的鼓勵制度
(5)移動性污染源污染管制、改善
分類 舊成長典範 新環境典範
一、成長與環境 自然為經濟資源要善加利用 愛護大自然
自然為人所主宰 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容
經濟成長重於環境保護 環頸保護重於經濟成長
二、人性的價值觀 剝削利用其他物種 保護、關心其他物種
漠視其他族群 平等看待其他族群
只關心現今世代的需要 關心上一代和後代萬世
三、財富風險激進與保守者 科技是萬能的 科技並非萬能
加強發展核能 限制核能的開發
反對立法管制,尊重市場機制 要求政府立法保護自然環境和人
四、成長極限與成長無限說 資源的供應是無窮盡的 資源是有其極限的
人口增加不成問題 人口增加嚴重消耗資源
強調生產與消費 強調節約,資源使用效率
五、社會的轉變 人類活動不會破壞自然生態平衡 人類活動已經嚴重破壞自然生態
強調官僚組織與效率 鼓勵自由、開放與參與
市場供需決定一切公眾利益 前瞻與有計畫的促進公眾利益
強調競爭 鼓勵合作
複雜而快速的生活型態 簡樸的生活方式
重視充分就業以發展經濟 看重工作的心理滿足
六、政治觀 專家主導 公民參與
強調由市場主導 強調前瞻與計畫
反對公民直接行動,主張透過正式管道表達意見 贊成公民直接採取行動以達目的
政治爭論在於經濟利益的分配 政治爭論在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社會
新舊環境典範的轉換,可從6大類別加以區別:比較新舊環境典範之差異為何 ? P.251 (7)



家庭社區與環境」snow96.11.28 yolanda提供
家庭、社區與環境 6-10章期未整理 96 Snow
第六章:社區生態博物館
第一節:生態博物館的源起與定義P.131 (1)
一、概念源自法國1968年巴黎發生學生運動,以「民眾化」、「普民化」為最高指導原則希望取代
積存已久的「中央集權」、「貴族化」作風,此項風潮也影響到博物館界。
二、生態博物館,這個名詞是由希維賀、瓦西納所創,希維賀、瓦西納成為「新博物館學」的旗手
三、「生態博物館」宗旨:以社區參與、科技整合的方式,來傳承某一地理區域的集體記憶。
四、生態博物館包含自然生態、文化生態,是一種以構成生活文化圈大小的區域範圍內,以歷史手法,
保存區域內人們的生活、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的過程,進而對自然、文化遺產以現地保存、育成的方法,來回饋地域社會。
第二節:生態博物館的演化歷程
第一階段:重要理念: p.132
1.重視原址保存、修復 2.維護社區自然景觀 3.留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4.居民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5.呈現環境如何與動植物和礦物互動、共生及在人類意識運作下的變貌
6.將過去、現在、未來,視為有機的連續體
第二階段:克蕊蘇-蒙特梭人與工業博物館》在以法國第一座正式「生態博物館」自稱,並在國際博
物館造成最大影響的就是。
此一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分野: p.133
()行動範疇的不同:不再侷限傳統的有形建築內,而是以所服務的社區為其界限。
()行動者的不同:1.第一類的行動:該社區的所有居民。
2.第二類的行動者或「催化者」:博物館內常設專業研究人員。
3.第三類行動者:博物館向外界徵求的各相關領域學者專家。
()行動的不同:克蕊蘇-蒙特梭人與工業博物館所採取的實驗性行動裡。
()收藏的不同:瓦西納將博物館的收藏概分3種:一般性、保存性、參考性
()管理的不同:博物館專業人員不再是唯一的權力核心,博物館內部組織,從傳統的金字塔形式轉呈
扁平形式,並大量引進社區、其他外界的人力資源。
此階段所生成的重要特色:p.135
1.設立管理中樞、研究基地、解說中心 2.不侷限於有形的建築物內 3.由無數地點組合而成
4.有意義的社區加以解說 5.經營、管理人員,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專業研究人員,只有行動者
6.自然方式下產出不支薪的、為大家接受的行動組織者 7.非專業、專業人員,互相指導、協調
8.展區可以是任何公共區域,展品可以是常民物件 9.作者、行動者、觀眾,都是同一批人
10.有主題性的研究中心,讓外界學者可以進駐研究
11.展覽以慣時性、並時性,的觀念闡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12.提供成人教育活動 13.「文化資源權」觀念:社區的每一物件再心理上都屬於博物館的一部份.
14.非中央收藏庫 15.創新管理組織
第三階段:
1980中期法國博物館學家于伯所謂的「第三代博物館」此時期的生態博物館,受到希維賀過世
瓦西納又離開博物館界,及全歐經濟衰退,各國財務緊縮,使得它們再也無法像第二代生態博物館般,
享有經濟不匱乏,在管理上相對獨立自主的地位了
所面臨的困境,可從三方面略窺箇中消息:p.135
()企業經營的理念 ()既為居民也為遊客存在 ()既有博物館建制的抵制
此階段所生成的重要特色:p.136
1.受「環境主義」風潮影響,開始關心家鄉事物
2.尋找新土地遷移,或重建早期工業建築,重塑原有樣貌、生活方式.
3.積極進行教育支援活動,並系統化地記錄社區歷史
4.經營管理朝企業的模式轉化
5.既為居民也為遊客存在
6.法國政府開始對生態博物館加以定位
7.將物件置於地區脈絡中
8.鑑於經費問題,居民主導過於浪漫,納入公部門後,由專業博物館人員管理.
第三節:生態博物館的內涵
生態博物館的內涵: p.137 (2-1)
.從社區居民的角度
1.一面鏡子:「橫向」-做為居民與土地的相互依存與對話方式、做為外地人對在地人的了解管道.
「縱向」-做為文化世代傳承的維繫機制.
2.空間的傳譯者
3.一座實驗室
4.保存中心
 5.一所學校
.從博物館運作的角度p.138
生態博物館必須是: 1.以生態為出發點 2.各類知識的整合 3.區域特色 4.與居民合作
.從博物館發展脈絡的角度p.139
1.從中央威權「由上而下」的型態,變成「由下而上」的草根型態
2.由傳統「由內而外」,變成「由外而內」的經營方式
3.放棄大理論或大論述
4.博物館的營運基礎改變,由「以物為主變成以人為主
5.過去導向變成現在或未來導向
第四節:生態博物館的特性與革新意涵
生態博物館的「特性」或其「存在的必要條件: p.140 (2-2)
1.地域性:生態博物館的使命在整體呈現地域族群的社會和文化特徵,通過清查、蒐藏和維護地域文化
資產的手段,達到建立地域集體記憶和認同的目的
2.社會實踐性:生態博物館的旨趣不在「純知識」,而是行動。靠自我努力,透過組織解決地域的問題。
3.去博物館化:傳承社區工藝技術,保存地域的集體記憶,才是生態博物館的終極關懷。
在博物館中,現地展藏或保存文物因使用毀損而註銷,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觀念
4.日常的文物:館內藏品經常是日常的、平凡的、量產的文物,收藏旨趣在於表現地域族群的日常生活
面貌,徵集文物的方式主要為捐贈和長期寄放,而非購買
5.文物資產的資料庫:文物並非終極產品,而只是「記錄的工具」,一個起點。
6.研究、相互訓練中心是一個開放的學習機構,具有迎接外來挑戰的潛能,而非自我滿足、自我陷溺
7.實驗性:具有刻意表達一種「實驗和暫時的」色彩,不想受制固定的模式,希望以一種動態方式觀照
地域的「整體現實」。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型」,層面上與傳統博物館有所區分: p.141
1.使命的不同:追求社會發展
2.目標的不同:「認同建構」與「對日常生活的重視」
3.理念的不同:「地域性」與「居民導向」是社區脈絡的兩大組成元素,也是
決定生態博物館本質的兩大核心
地域性意指生態博物館的「物理彊界」和「族群的文化特性」P.142
居民導向:即社區導向強調必須經由社區居民發動、支持、管理和享用的特性以便與
傳統博物館由專業或行政人員主導規劃和經營的模式區隔開來。 P.142
 4.組織結構的不同:極簡機構化、財源社區化、空間離散化
極簡機構化博物館專業人員不再是唯一的權力核心,博物館內部組織,從傳統的
金字塔形式轉呈扁平形式,並大量引進社區、其他外界的人力資源。
財源社區化:博物館從那裡獲得財源,必將直接或間接關係到它獨立自主(或被宰制)
的程度,社區為了獲得生態博物館的經營自主權,相對的也有義務
要肩負起挹注生態博物館部份財產的責任 P.143
空間離散化:生態博物館將在空間上的離散化當做與所屬地區居民親近,及增加地域
認同和影響力的重要策略。 P.143
 5.實際運作進路的不同:科技整合與主題導向
6.功能側重:社區集體記憶的重建
第五節:博物館對社區經濟及文化的影響
.博物館對社區經濟的影響: (3-1) p.144
1.刺激觀光發展 2.協助社區行銷
博物館具備塑造社區特色的優勢條件:(1)凸顯社區特色(2)塑造社區意象(3)進行國內外交流
.博物館對社區文化的影響:(3-2) p.146
1.保存文化資產
2.推動社區教育
博物館的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具有下列特質:(1)全民教育(2)自主教育(3)多元資源(4)學習窗口
3.促成社區共識、認同形成
第六節:台灣生態博物館的經驗 (4)
蘭陽博物館建館的4個理念:p.148
1.生態博物館的觀念蘭陽博物館宜蘭全縣為一座生態博物館。
2.類博物館網路」觀念:此乃由生態博物館概念衍伸出來,生態博物館之運作,既以地區全域為博
物館之範圍,則必須設立一個或數個核心館,以之為中心,用各種交通
工具聯絡地域周緣的衛星站,以形成一個博物館之網路。 P.148
核心館的功能:似旅遊服務中心,兼為生態博物館轄域中各衛星站的管理和資訊中心。
3.「三合一」的核心館觀念:三個核心館: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縣史館、蘭陽博物館。
4.社區參與的觀念
《蘭陽博物館》擬定的營運方針: p.149
1.分散式收藏 2.參與式的展示
3.臨場感的教育活動 4.永續式的經營動力
第七章:社區文化產業
「社區文化產業」:將文化、藝術活動、周邊附屬產物,經由有系統的規劃整合,做為社區產業來發展,
運用原有的資產,或再開發的項目,促成以文化藝術來進行社區營造、重建的計畫,其也可與社區生態博物館連結,進而建立社區特色文化,促進社區經濟發展。P.154
第一節:文化產業、社區文化產業的定義
文化產業:(1-1) P.155
「廣義」:只要是在地歷史文化的發揮、活化所成的產業,都可算是文化產業。
「狹義」:社區居民為共同承擔、開創、經營、利益回饋的主體利用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然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發現、體認、活用等方法發展出來,並提供社區在生活、生產、生態、生命上的分享、體驗、學習的產業。
「文化產業化」的目標:將文化、藝術活動、周邊附屬產物,經由有系統的規劃整合,做為社區產業來
發展,運用原有的資產,或再開發的項目,促成以文化藝術來進行社區營造、
重建的計畫。
社區文化產業具有廣泛的意涵,其包含各項具「地域特質的社區產業」、具「社區經濟價值的獨特產品.
社區文化產業強調:社區性」、「獨特性」、「文化性」的產業特質。
具有「地理依存性」經地域空間環境的塑造,或自發性特質所衍生的產業 P.156
第二節:文化產業、社區文化產業的內涵與特質
文化產業的特質(黃世輝): (1-2) p.156
()生活的 ()共享的 ()人味的 ()內發的 ()小而美
蘇如明:針對文化產業「美學」、「生活」、「教育」、「經濟4個向度的生產意涵,p.157
指出文化產業具有解構傳統精英文化迷思。強調:
a.文化藝術普及性的美學意涵
b.具販賣生活創意、品味、形塑生活方式的生活意涵
c.具有提供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意涵
d.具有創造實際經濟效益的經濟意涵.
「美學」、「生活」、「教育」、「經濟」4個向度探討社區文化的特質: p.157
()美學面向:解構傳統美學所代表的正統體制.
a.促成本土文化主體性,建立與多元文化並存
b.傳遞社區文化藝術的新價值、美學意涵
c.改變以往文化藝術專屬於社會菁英階級的迷思
()生活面向:對「消費者」所傳遞的訊息除商品性外,還需傳遞產品或服務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
義、價值,消費者不單只滿足商品性的需求,也能獲得心靈層次的充實。
對「業者、居民」而言,文化產業的經營方式,應與社區生活結合,才能引發多
數人的共鳴、參與,更應負起社區文化產品與服務推廣至大眾生活層次的工作。
()教育面向:社區文化產業提供1個非制式、自主性、終身學習的環境.也提供參與者實際與環
境、物件互動的經驗,間接提升其主動參與的興趣。
()經濟面向:文化藝術在許多社區已然成為最重要的一項產業,具有活絡社區經濟的積極意義.
第三節:文化產業的理論思潮
依文化產業的理論思潮(2),可將其歸類為2大主軸: p.158
()悲觀主義論述
1.法蘭克福學派:將文化區分為:p.158
(1)精英文化藝術家、知識份子的文化,是高文化,是不可為任何目的的服務.
(2)大眾文化:是市民文化,是投大眾所好的,受制於市場取向主要是
批判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的商品化、標準化、強制化.
2.批判政治經濟學派:「認為文化研究最嚴重的錯誤,在於只研究文化產品的文本,至於這些文本是
如何產製出來的,則有所忽略. P.159
指出文化在資本主義體系下被產生、被消費,權貴階級掌握文化產業的控制、所有權,文化產業係為權貴利益而服務.他們對整個文化產業的運作並不關懷,其分析論點是唯物論」,將分析的焦點放在人和他的物質環境互動上,以揭露物質資源所受的不公平控制,及此種不公平分配所可能帶來符號環境上的不公平現象。
3.其他學派:赫嘉特:認為文化是來自於中下階級社群的象徵、日常生活實踐的片段、具體與衍生的
呈現.對於大眾產製文本的大量投入,抱持著高度質疑.
利維斯主義者:認為文化是文明的極致表現,是少數菁英人士的關懷對象.
總之:「悲觀主義論述」是對大眾文化採批判性論述,認為大眾文化破壞了文化的真實氛圍,為庸
俗化、低俗化的象徵;認為只有高文化能涵養人的心靈、教化人心,故其所倡導的文化為
「高文化」、「精英文化」、「文化階層化」. P.160
()樂觀主義論述  p.160
1.多元文化主義學派:認為通俗文化並不僅是一種剝削,或再生的動作,它更滿足了一種或多種特殊
且真實品味的需求、慾望.
班傑明:提出技術複製藝術」,雖然剝奪了它們單一存在的獨特性,但有助於將文化藝術日常化、
個人化,提高人對藝術的參與度。提出「現代溝通媒介的民主化」,認為大眾文化形式為
居民每天的文化消費模式,可強化文化深植於居民每天的生活經驗中,使民眾成為文化
專業者.
甘斯:認為大眾文化、精英文化都是文化,且大眾文化表達了大多數人的美學要求,大眾文化有
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觀。認為大眾文化無害於社會,可形塑「多元審美」的價值觀.
2.民粹主義學派:麥奎根:察覺文化產業在文化民粹主義下有二個分支: P.161
(1).生產性派別:著重於社區文化生產的控制,支持工人階級文化、建立社區文化運動.
(2).消費性派別:著重於大量娛樂的產物,對平凡人民是具有創造性、合適的.
費斯克:認為流行文化是由人們創造的意義,二種分立、不相統屬的經濟現象:
「生產面」的經融經濟、「消費面」的文化經濟.
「生產面的經融經濟」:關切金錢與商品的交換價值; p.161
「消費面的文化經濟」:關切文化意義,愉悅、社會認同的場域. P.161
3.其他學派  p.161
總之:「樂觀主義論述者」:以積極認同、肯定的態度看待文化產業,認為文化產業滿足了一種或多種
特殊且真實品味的需求、慾望產生了一個對於文化差異更為開放、尊重他
人的接受性.除了肯定流行文化的價值,更認為文化產業增加了人類生活的
美學性、豐富性,也具有經濟性,滿足了人類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費. P.162
第四節:社區文化產業的類別與價值
.社區文化產業的類別 p.162
()傳統藝術文化形式 ()大眾流行文化形式 ()文化空間專區形式
楊敏芝:根據文化地區特質,將文化產業分為:都會性文化產業、社區性文化產業.
黃世輝:將文化產業學習性商品區分為:實用、鑑賞、知識理解、體驗、社造經驗、哲學認同.
郭百修:歸納出「社區文化資源實質層面」:為具體的人、事、物、具備文化傳承、展演、創造的文化
資源.
「社區文化象徵非實質層面」:指兼具歷史傳統價值觀、實質感受的精神價值層面的認知、體認.
文化產業的價值上楊敏芝:依生產、消費二個向度評析歸結文化產業含括「有形價值」、「無形價值」
二個體系. P.163
「有形價值」:指生產者價值,為社區文化資產本身產品的特性所產生的「內向」、「外相」的價值.
內向價值:產品本身的美學價值
外相價值:生產過程所獲得的外部效益.
廖淑容、周志龍、古宜靈:文化產業的內涵、發展層次,可從最基本的生命、生存需求排列到最高層次
的生活享受需求. P.163
.社區文化產業的意義與價值 p.163
()文化保存、歷史記憶的價值  ()生產、消費(經濟)的價值
 ()生態(環境)的價值 ()生活文化的價值 ()社會和認同的價值
第五節: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產業的連結、影響
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產業在連結 (3)上可有下列幾組關係
.實質空間連結關係從文化空間的內涵(包括:設施區位、設施型態與機能、設施階層與服務範圍、
空間聚集經濟效應)來分析文化設施與土地使用互動關係.將此架構結合生態博物
館概念,則可探討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產業,各組成要素間,如何在空間、機能產生互補效果. P.165
.流動空間連結關係:流動空間概念應用至博物館、社區文化產業互動分析時,能彌補一向屬文化邊陲
地區的社區文化產業資訊落差,並克服空間限制,使得經營社區文化產業的人
們,能不用擅離生活、工作的地域,就能接受道世界各地的訊息,進而刺激社
區的自醒、成長.
.資源網絡、合作機制形成 p.165
()博物館與政治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經濟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社群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文化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專業動力的互動
博物館與社區文化連結關係,說明了博物館本身含政治、文化、專業等動力特質,對社區文化產業產生下列影響:
.文化層面:直接影響包括:p.167
()文化資源保存層面 ()文化教育推動層面 ()藝術文化普及層面 ()社區合作機制層面
.經濟層面: p.168
()創作層面 ()生產層面 ()流通層面 ()傳遞層面 ()觀眾層面
第六節:台灣社區文化產業的推動經驗
平溪為運輸平溪煤礦闢有平溪支線鐵路,有社區民俗天燈祈福活動,故「台北縣天燈煤礦產業文化擴興計畫」以推廣社區傳統民俗文化,結合社區資源,舊有煤礦遺址的導覽活動,期使「產業文化化
文化產業化. P.170
第八章:家庭社區經營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居家環境的經營與選擇
.居家環境的美化經營 (1-1) p.180
居家環境包含:「室內」著重在室內環境的規劃「室外」除綠化工作外應注重公共設施的維護、美化.
()綠化的重要:植物好處:1. 改善空氣品質 2.緩和地球溫室效應 3.避免水壤流失 p.180
()室內設計
1.視覺:善用視線錯覺,佈置室內裝潢圖案。
2.光線、採光:「自然採光」、「人工照明
3.色彩:
「暖色系」(紅、橙、黃)「房間看來比實際面積大;
「寒色系」(藍綠、藍、藍紫),會有面積縮小的感覺;
「中性色系」(黃綠、綠、紫、紅紫),溫和的感覺.
4.空間的處理:利用不同形式組合,變化出許多不同覺的設計。
5.其他應注意事項:有關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也應一起重視.
.居家環境的選擇 (1-2)
「無障礙」:並非只是指體能方面無障礙,應當是一種實用的通用設計觀念主要精神在使生活環境不
再具有任何特殊限制避免各種年齡層因體能、經驗、教育的差異,而在環境使用上有所
不便讓每一位生活者獲得普遍、合理的尊重.
()整體環境的設計需求 p.181
三環論」:p.181
1.內環」的居住環境 2.中環」的產業環境 3.外環」的自然環境.
三者必須兼顧方能追求人性、自然與環境的和諧。
()完善的生態保育規劃p.182
1.注重生態的平衡
2.建立社區儉樸平實的消費方式
3.減少污染源的發生
4.社區全面深度綠化
5.人車分道、社區車到地下化
6.社區採取「逕流控制」,有系統收集雨水補充水資源
7.社區以圍牆、大行道樹,與外界隔離
第二節:居家生態環境觀的發展
.工業革命前的居家生態環境觀 (2-1)
隨著世界上先後出現了國家,產生了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農業文明:p.183
1.黃河流域文明 2.兩河流域文明 3.尼羅河文明 4.地中海文明
「埃及」:人們迷信死後會復活永生,創造了理想化的「陰宅」-金字塔. P.183
「地中海」:古希臘創造了西方古典建築,創造了城市公共空間-廣場、劇場、神壇、浴場、鬥獸場、
音樂台等,是對居住環境中私密性、公共性,極富理想性、浪漫色彩的定義、詮釋.
黃淮流域」:啟發了人們「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生存環境選址中也加入占卜,對可以把握的因
尋求變化規則;不可把握的因素尋求暗示。把居住環境的選擇歸結山水地勢,進
形成中國居住環境關「風水」學說中的形式宗、理氣宗的部分核心內容,直接影響以
中國為主的東南亞建築、城市空間.
「封建時期」:延續風水理論的生態環境觀,將景觀與人事聯繫,強調因「人傑」而「地靈;將人才輩
出與山川秀麗建立聯繫,「鍾靈毓秀,聖傑出焉;將古代地理學中對環境關係中的形勢
升為「形勝;居家環境意境融入自然、人文地理的內涵,創造出居家空間「天人合一
意境。在這一時期,人類的活動還能與自然維持基本的合諧平衡.
.工業革命後的居家生態環境 (2-2)
西方工業國家經歷了「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三大危機,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從各方面進行探索,在眾多探索中,有二條線索特別引人注目: p.184
a.從「理性和實證」出發:西方學者提出了「生態建築學」、「景觀建築學」,試圖將人工環境、自然環境
結合起來.
b.從「感性和想像」出發:東方學者重新繼承發展了風水理論中天、地、人有機一體,天人合一的理想,
力圖創建新時代的「山水園林城市.同時全球也把注意力轉向環境保護、永
續發展:我們只有1個地球」的口號為時代宣言,人類對居家環境的品質、
意境有了共同認識,東西方走過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
第三節:中國人的居家生態環境觀  (3) p.184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根本性的天是歷史的範疇,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
主宰,在無法掌握主宰的「天」的崇拜下,建構起以天人關係為基礎的宇宙觀,
並形成「天命」、「天意」、「天文」、「天道」等概念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
天時,順應天意作為居家環境選址的理論基礎,力圖將居家環境的選址模擬成
通天象觀測所認識到的「天」以求得到合法與永恆。
.物我一體的自然觀自然觀是人對生活其中的自然世界的認識中國文化的自然觀是將自然看作是包
含自我一體的概念,人類及水、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等都是屬於物質世
界體系,因而在這種概念下,人與自然其他要素的地位是處於同層次為人與
自然和諧關係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在寫意山水的後面,流露出「仁者樂山,智
者樂水」之這類的人文追求與文學要素,這些都直接納入到造園的範疇,並催
生居家環境中的人文精神,顯示了人在自然中的不可分割的地位與主體價值
.陰陽有序的環境觀環境觀指的是人對周圍環境因素及相互關係的認識。P.186
陰陽學說在思想上影響中國人對居住環境的選擇,這種影響表現在兩方面:
  1. 認為方位是有主從關係的
  2. 賦予居家環境的各種要素互相依存又有主次的屬性
萬物負陰而抱陽:即為居家與社區經營時所要求的背山面水格局。在與周
易卦象結合中,為宮與寢、長與幼、文與武、上與下、
僧與俗等的功能格局提供了選擇的空間。
.社會文化心理的若干影響: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這種文化性格所促使的都是防禦性的內向居家環境
建築,大多數都以院落呈現居家環境空間。 P.187
第四節:家庭社區經營的新環境品質、意義 (4-1)
.居家環境區域整體規劃
區域環境規劃的目的:在於讓經濟、社會、環境能協調發展,保護人們健康,促進社會生產力永續發展、
資源和環境的永續利用,達到提升居家環境品質. P.187
現代居家環境強調的是: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平衡,以便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開放化的居家環境設計觀念形成
「開放化的居家環境」:指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空間突破了傳統的私密性、公共性二元模式
表現出對其複合性、模糊性、交融性的需求.
「現代城市與建築空間」所表現的特點要兼顧多元功能,既是許多人居住、工作的場所,同時對每一個
來說又具有特殊意義的場所。相反地在私密性高的家庭裡,也必須呈現出
社會公共場合的功能性畫面。這種公共性、私密性的逆轉,導致了開放空間的流行. P.188
廣場空間設計:是「場所感」的創造要能感受到「故鄉性」與「異鄉性」,不同特徵空間,提供給居
住者生活交流屬於自己的場所,於是公共領域被賦予青春生命,充滿生活氣息。
.綠色居家環境的意境理念、形成 (4-2)
「綠色居家環境」:是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進行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居住空間.
「綠色居家環境」在於尊重與關懷社區的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其他物種,重視社區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避免對社區環境造成太大的干擾、衝擊,盡可能地利用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地
熱能、降雨,為社區環境服務. P.189
第五節:家庭社區生態環境的保育
「自然環境的經營管理新典範」:是以社區環境為基礎的,不是由上而下集權、科學的管理.
特徵:著重小尺度,更以社區參與、在地知識、共有資源管理,為學理的基礎,重視在地脈絡
強調社區/部落,為主要的經營管理主體. P.189
.近代自然環境經營管理的演進
「排除式取徑」:近年來自然環境的經營管理,是以生態學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強調由中央指導加上
科學管理與菁英參與的方式,是所謂的「排除式取徑」。
如各地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模式。 P.190
由於每個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與民情不同排除式的自然環境經營管理模式就無法產生正面與理想的效益,甚至會出現管理單位與在地部落或地區之間產生嚴重的衝突。
1960年代後期,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育開始一連串的試驗、反省,其中有別於傳統典範的地方:
1.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
2.國際社會體認到國家力量的有限
3.最重要的是,在傳統自然環境經營管理上,被視為保育威脅的在地設群,特別是少數族群或原住民,
重新被保育專家認定為「自然環境保育的主要權益關係者」.
4.保育無疆界,經營、管理上跨越行政區的限制,以連續面、區域尺度,來規劃、整合保育工作,架構
生態生物的綠色走廊.
綜合:現在國際社會的保育趨勢: P.191
a.主張社會公益的正當性 b.重視社會人文的思考 c.接納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
d.秉持開放的態度 e.強調整體斯靠烤的邏輯 f.相關權益關係者的參與.
【參與式取徑】:以社區為基礎的已成為現代自然環境經營管理與保育多元典範的重要元素 P.191
現在保護區:P.191
a.不再採取排除式的取向 b.不主張只由中央政府管理 c.與民眾共管,甚至由民眾自我管理、
d.力求滿足在地民眾需求 e.不再以島與方式設置、經營管理 f.不再只是國家資產、
g.不再採技術官僚取向、 h.尋求多元財源機制
i.不限於傳統自然科學家、自然資源專家取向,以多元技術背景的專業人士,重視在地知識.
.以社區為基礎的社區保育
社區保育」:以社區為基礎,主要由環境與資源破壞、草根發展、人權、原住民運動所引起,也受到
國際發展議程將公平正義、參與,列為優先項目的影響.可視為小尺度的保育、發展整合
計畫試圖藉自然資源保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連結,以促動保育計畫(保護區)與在也居
民間的互動 (5-1) P.191
社區管理的精髓:在增進與廣化資源有效控制的在地基礎社區管理能力的建構不僅需要考量生產力
更需要有培力的功效,資源控制的廣泛參與則是社區管理的中心議題。 P.191
社區保育論述裡的社區:可以是社區,也可以是社群,在地社區與保育計畫有地緣關係保育團體心
繫保育,既注重地理區位,更重視社會關係,社區的成分與組成應可以有較
多元與彈性的表述空間。
「社區保育」較深層的意涵:讓自然與自然的產物,對在地社區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在地社群: P.192
a.比遠距的國家或管理者,更有意願執行資源永續利用,也能從中獲取較多的利益:
b.較熟悉、了解當地的生態過程、運作;
c.透過其在地、傳統方式,可以較有效地管理自然資源
.社區保育的學理基礎: P.193
()講究社區參與
參與的功能:a.促進資訊、資料的流通 b.政治支持
c.在地能力的訓練、提升 d.提高地方保育計畫的持續度
e.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更高的自然資源管理效能.
參與計畫風險:
a.執行初期耗費較高的預算 b.計畫折損率高 c.易偏重程序的操作、
d.忽略在地的能力訓練、自我發展、 e.可能為政治菁英所壟斷、操弄、
f.參與者不對秤的能力等使得參與的過程中充滿了誤解、困惑.
()重視在地知識:在地知識,在社區保育的學理架構中,是相當重要又常被忽視的元素。
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有重大的貢獻,有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休戚與共的主張.
「荒野」的概念:是「人僅為訪客,而不停棲的地區」,是西方保育哲學的基礎之ㄧ.
源自笛卡爾二元論 P.194
在地知識多取焦於:原存知識、傳統知識、生態知識與傳統生態知識 P.194
「原存知識、傳統知識」:指原住民族所擁有的在地知識,或某一文化、社會特有的在地知識
不僅存於地方社群中世代傳承,並涵括由外來社會習獲的科學、知識.
「生態知識」:是在地或傳統知識中的「一種知識,其獲得是來自於該生物與其他生物、
環境之間的關係」.
【傳統生態知識】(TEK)是一種知識、實踐、信仰三要素的累積複合體.  P.194
「知識」:對物種、其他環境現象,的地方性觀察知識.
「實踐」:居民對資源使用的實現方式.
「信仰」:居民用以鑲存連結入環境系統的憑藉.
()落實共有資源:「共有資源」:某些因地形、資源型態等因素,無法對採集行為做有效的限制,或排
除他人使用,的自然或人造資源.
「共有資源管理」:透過經濟的誘因、社會文化的影響,形塑集體的規範,提高資源
的經營管理效益. P.194
.國內社區保育的現況、啟示
()社區保育現況
有幾個以社區為基礎,於自然保育方面受到各界肯定的個案:P.195
a.宜蘭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 b.雲林縣林內鄉以八色鳥故鄉、生態社區營造
c.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d.南投縣埔里鎮以生態社區為標的
2002林務局推出「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 P.195
2003年更逐步將社區取向的思維擴展應用到所有的林業管理範疇
()社區保育的啟示 (社區保育要注意那些方面?) (5-2) P.196
「其他大環境架構的配合」等幾個面向來看,歸納出幾個重點:
1.在保育成效上,民間團體在環境經營管理上,的確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2.環境保育的思維方面,環境的經營管理,需配合當地的環境生態
3.環境的經營管理須與在地設群的需求相契合
4.政府需要將民間社會力,引介入環境經營管理
5.社區組織的建構需要政府的介入、支持,同時也要社區組織的自我形塑
6.在權利、責任、經營管理能力上,要能體制化
第六節:共生生態的社區
共生生態牽涉的領域與範圍廣泛,它容許各種專業彼此衝撞,激發出社區生態環境的最佳面貌,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原則,達到永續環境的最佳結果,讓社區居民願意去做,也樂於這麼做,讓人變成真與的「生活家」。
.社區營造中,社區規劃師提供生活各種議題上的專業協助,需要透過專業融滲的機制,在真實世界中
執行運作(共生生態的社區要注意那些 ?) (6) P.198
 ()生活上的課題 ()社會的專業分工 ()專業與生活關係的調整
()社區規劃師的認知 ()文化地景的連結
.共生生態觀點 (7-1)
共生生態的主張: P.200
基本上是在思考「生活」以「定居」的概念為出發點對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環
自然環境的關係秉持著「有機連帶」與「永續經營」的立場
共生的意義:在於強調從「消費者」回歸到「生活者」的角色,在有機的永續經營的前提下,重新定義
生活所需的生產、流通、消費、再生與廢棄,以及社群的互助與精神的慰藉,進而分別從
居家生活的「自然」、「能源」、「物質」、「勞動」、「社群」、「精神」互為共生的六大項目,
發展出共生生態的生活主張。 P.201
從居家生活的「自然」、「能源」、「物質」、「勞動」、「社群」、「精神」互為共生的6大項目,
發展出「共生生態」的生活主張: (7-2) P.201
1.自然主張自然是生命的主體人非自然的主宰。
2.能源主張:主張儉約人對資源的應用應具有成本效益的觀念。
3.物質主張:主張清平物的生命賦予,物的轉用、修補與再利用。
4.勞動主張 :主張在生活中多動手,取代不必要的專業服務。
5.社群主張:主張互助人與人間的關係是一種有機連帶的關係
6.精神主張主張重回「天、地、神、人」四位一體的「定居」狀態城鄉發展,以臺灣的原生文化
出發點,強調只有保存地區性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才能夠在永續經營的發展中保持平
衡,並以草根力量的行動策略,達到永續性的實質意義。
第九章:綠色永續生活
綠色永續生活:即在建立符合環境生態學無污染的綠色家園. P.209
三高食品:熱量高、油脂高、鈉量高.
要實踐綠色永續生活的方式: 1.防杜污染  2.促進健康.  P.209
第一節:時間管理、生活簡化與消費
.時間的運用
()生活中的時間:經濟學家舒曼奇:「一個社會所享有的休閒時光,與其所使用之先進便利機器的數量
成反比。」當一個社會越富有,其人民所擁有的閒暇時間就越少。 P.210
()時間壓力:家務、精神、環境
()便捷的消費型態:要求便利的結果,是市面充斥劣質品,並付出大量的環保成本。 P.210
()時間的價值:時間品質」:並非指時間充裕,多得用不完. (1-1)
緩和情緒緊繃方法: P.211 (1-2)
1.隨性一點
2.學習一些需要耐心、時間的手藝
3.每天花點時間散步
4.為你所愛的人來點小驚喜
()時間與環境:追求經濟效益與速度意味著地球生態系統之天然再生資源將不敷使用,它們的再生永
遠不及人類對其之濫伐濫用與垃圾之製造。(2-1)
()生物時鐘每一個生物都有一座生物時鐘,控制著生物的生活方式,使萬物的生理狀況產生季節性
生長循環,有特定的雌雄發情交配方式.人類生物時鐘週期是25小時凡是自然生物節律
不符合「社會脈動節律」的人,往往會出現身體不是或情緒不穩的現象. P.212 (2-2)
.簡化的生活好處:p.212 (3-1)
1.可以省下時間 2.有多餘時間從事休閒活動  3.可使環保與社會成本降至最低
如何簡化生活方式 (3-2)
可以從設計一份計畫書開始進行。計畫書裡,可以逐一寫下打算解決問題的方
,也可以記錄飲食菜單、報紙雜誌上刊登的生活小百科,以及任何可以幫助
你建立綠色家園的方法。
.消費觀對永續的衝擊 (4)
種不同的消費型態,對永續家園的影響:P.213
()消費型社會消費性消費並不能滿足人類內心深處的慾求一味地追求經濟成長最終都會破壞環境
生態所有的產品,都來自地球上的天然資源.過度消費的結果,將對永續發展造成傷害
()持續消費性經濟依照人類目前的需求,來發展經濟、提昇產業能力,而不需顧及未來發展的能力.
()生態性消費觀:生態性消費觀的第一步,就是仔細思量你真正需要什麼.
物盡其用正是生態性消費觀的覺醒. P.214
第二節:飲食的永續作為 (5)
.食物與環境 P.215
()農藥的危害:殺蟲劑、殺菌劑。
()食品加工、運輸:運輸過程,維生素CA的營養素被破壞。 P.216
.生態性健康飲食
()生態飲食原則:食物來源符合生態法則的生產方式此種生產方式稱為「有機栽培」.
有機栽培的「有機作物標準」: P.216
1.維持土壤的肥法度 2.避免任何形式污染 3.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 4.善待牲畜
有機栽植法,其過程包括:生產的食品,多半採用低溫冷凍保存方法,鮮少用防腐劑保存.
a.製作、施用堆肥、 b.作物倫耕、 c.生物性病蟲害管制、
d.機械式剪除雜草,不得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等.
避免攝入殘留農藥的方法:P.217
1.可以在陽台、庭院栽種有機作物
2.只要是能力所及,定購買有機作物
3.購買清楚標示來源、保存期限、保存方法、添加物名稱的新鮮水果
4.不要迷戀外表美好的蔬果
5.食用前必須洗乾淨
6.凡是能削去表皮的蔬果,一律削皮食用
7.購買當地時令食品
()健康飲食原則:當代農業存在的最大問題:集約種植:在有限的耕地上,不停地生產出大量的農作物.
為了身體健康著想,不得不回到舊式社會的飲食文化中注意蔬果的種類變化、風味口感、局度地區
的供需平衡等.
飲食健康的原則:少吃脂肪和糖分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肉類多吃高纖維食品.
多攝取海藻優酪乳大蒜酵母菌等.  P.217
如何才能飲食均衡: P.218
a.自行栽種蔬果植物,或選購當地時令的蔬果
b.購買當地,或非基因改良的蔬果
c.嘗試食用不常見的食品
d.購買各式蔬果,勿偏好特定一種
.生態性廚房
()善用工具、食材
生態性飲食:本質上是簡單樸素的廚房和食用當地時令的食品 P.218
()簡化烹調方法: P.218
1.平常就應保存適當的材料備用
2.購買三餐材料時,即應大量採購,以備不時之需
3.購買喜歡且調理方式簡單的食品
4.使用各式各樣不同功能、尺寸的鍋碗瓢盆
5.烹調費時的菜餚,一次宜煮大量,吃剩可留待一下一餐加熱食用
6.用淺鍋烹煮食物
7.洗碗機只用清洗功能
8.全家人一起進餐
.用水、節水 P.219
1.不要浪費任何水資源
2.水龍頭請務必關緊
3.以蓮蓬頭淋浴代替浴缸坐浴
4.使用洗衣機時,一次裝滿載衣槽
5.另外加熱自來水,再輸往洗衣機內使用
6.使用洗碗機時,一次裝滿成碗槽
7.用手洗碗時,用1小桶熱水清洗,一次沖洗完畢
8.清洗蔬菜水果時,用1小桶水清洗,不要在水龍頭底下洗
9.儲存雨水
10.種植不需大量水分的植物
11.使用低流量抽水馬桶
第三節:衣著的永續作為
天然紡織品也可能含有化學物質危害人體,因有可能噴灑過大量殺蟲劑,在加工過程中,又被添加染料等化學物質,免燙紡織品更是使用大量的甲醛製成. P.220
a.純棉產品不會形成環保負擔 b.利用植物煉出天然染料. P.220
衣著的永續作為:(6)
.認識自然纖維:大部分的人造纖維都是石油的提煉物製成的,自然纖維是再生性資源。
.衣服的回收利用
.直接向製造商購買衣服
為了環境、廣大被剝削的勞工,添購衣服時可以做到: P.222
1.不要盲目的購買
2.仔細看衣服上的標籤,以確知其製造地點
3.採用郵購方式,向以製造為主的公司購買,並索取目錄
4.寫信向貿易公司索取來自第三世界進口衣物的目錄
5.與「合作設資源中心」聯繫,以取得資料
6.詢問「同業公會」,以獲取每家銷售衣物的賣場、商店資料
.衣服的清潔、保養 P.223
清潔劑方面:其中許多成分並無洗淨衣物的效果,某些成分還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
磷酸鹽:能是水源系統失去生態平衡。 酵素:能使人產生皮膚病、過敏反應;
漂白水、人造香水、增亮劑等:成分是不必要的,無法在環境中快速分解,對野生動植物還會造成傷害.
這些成分的殘留能去皮膚表面的油脂,使皮膚受到刺激,也會干擾嬰幼兒的消化系統.
綜合:衣服的清潔、保養要注意:
1.把不需要的衣服送給別人
2.把抽屜、衣櫥清理乾淨
3.少量時,用手搓洗,當有滿槽的髒衣物時,可用洗衣機清洗
4.洗衣時間與水溫、水量、衣物量作適度的調整
5.宜用冷水清洗
6.如要用熱水洗衣服,水溫不要太熱,先用瓦斯加熱水
7.以最少量對環境友善的清潔劑,達到清潔效果
8.認其自然風乾或曬衣,曬太陽比較健康、便宜
9.選購省水省電洗衣機
10.燙衣服,一次燙大量較省時、省事、省電.
第四節:居住的永續作為 (7)
「家庭範圍」:凡與鄰居互動、園藝工作、甚至整條街道、社區,乃至鄰里的各項活動、環境、治安等.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家居生活最大的污染源:抽菸、吸二手菸、廚房油煙、使用空氣清淨機、使用殺蟲劑、
庫存油漆、有機溶劑等. P.224
()少用有害的產品: P.225
1.清潔用品:漂白劑與氨混合,容易產生毒氣.
2.個人衛生用品:如指甲油清潔劑,含有丙酮。化妝品、洗髮精內所含的香料;髮膠、
殺蟲劑等以氟氯碳化物當噴霧劑;氣態推進劑,會造成肺臟刺激、抑
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改用非噴霧劑裝置,如機械式幫浦、液體、
乳霜狀產品.
3.空氣清淨機:有些廠牌藉由釋放香味矇騙嗅覺,或利用某些化學物質麻痺嗅覺神經.
4.殺蟲劑:採用天然無害物質來殺蟲,如精油;或蚊帳、紗窗紗門等防蟲方式
5.冷氣機:盡量少用
()潔淨空氣的方法 :P.226
1.陰離子製造器  2.植物  3.天然空氣清淨法
.綠建築
「綠建築」:緣起追溯至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建築節能設計」,乃率建築的源流、基本精神.
綠建築:P.227
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指低環境衝擊、高自然調和、美質適意健康.
歐洲稱為「生態建築」、「永續建築」:指多樣化的生態環境、環境保育、定量抑制環境負
荷、永續發展.
美洲稱為「綠建築」:能源效率與節約、室內空氣品質、資源與材料效率、環境容量.
()綠建築標章 P.227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發展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3大設計理念
88年正式公告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隨著「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的檢討更新,
綠建築由過去「消耗地球最少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的消極定義,
擴大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的積極定義.
()推動綠建築的目的、評估指標
1.推動綠建築的目的:P.228.
(1)促進建築與環境共生共利 (2)落實建築節約能源 (3)發展室內環境品質技術
(4)促進建築廢棄物減量 (5)提升資源有效利用技術 (6)獎勵、建立綠建築市場機
2.綠建築的評估指標: P.228
綠建築依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4大指標群的方向,分為9大指標來評估:P.228~229
(1)生物多樣性」指標:生物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2)綠化」指標:綠化建築物空地、屋頂、陽台、建築立面
(3)基地保水」指標:利用土地涵養水分、生態水循環
(4)日常節能」指標:減少建築物耗能
(5)CO2減量」指標:減少建築產業CO2的排放量
(6)廢棄物減量」指標:減少建築產業產生的廢棄物
(7)水資源」指標:減少、回收建築物用水
(8)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管制建築物污水垃圾量
(9)室內環境」指標:評估通風換氣、隔音、採光、室內裝修、室內空氣品質
()綠建築設計
台灣「綠建築設計」定義: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
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 P.229
綠建築設計的原則包括: p.229
1.減少資源消費 2.減少生態負擔 3.改進室內環境品質
第五節:交通的永續作為 (8)
.改善社區的交通原則 : p.230
1.宣導乘坐大眾運輸工具、汽車共乘制的理念
2.在居住社區多植樹,且將人車分離
3.在路面中央設置道路隆突,強迫駕駛人減速,或設置清楚的交通標誌
4.設立特殊轉彎環道
5.設立特殊行人穿越道
.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
1.準備好火車、公車時刻表、地圖、旅遊行程路線圖、查詢電話號碼及地址
2.當行程與促銷車票起迄站相符時,可購買期限很長的廉價優待車票
3.事先了解居住地方公車、火車發車時間
4.多想想不開車的好處
5.提早出門
6.需要攜帶大件包裹、幼童時,使用背包、手推車、摺疊式推車等
7.可能的話採彈性上班制,避開交通尖峰時間
.善用零污染的交通工具 p.231
()騎腳踏車 ()偶爾走走路
第六節:其他綠色永續作為
a.居家要注意住宅的冷熱絕緣、能量平衡問題 b.節約用水、用電、電器耗能與否問題、
c.選擇家具、營造舒適空間、噪音防制問題 d.注意營養均衡問題、
e.湯與主食食用先後順序問題 f.如何選擇食材問題 g.垃圾分類、處理問題、
h.選購包裝少的環保產品
廢棄物處理要從「搖籃到墳墓」的觀念,轉移至「搖籃到搖籃」的觀念. P.233
.具體行動的重要
考慮地球環境的綠色永續生活,要以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為出發點來作每一個決定. P.233
.了解問題的關連性
《封閉圈》(思索環境問題的書籍),將基本生態法則,化為直接簡單明瞭的4條法則p.234 (9)
1.每個物品都有其最後的去處:和污染有關,無論何時,我們把某一個東西丟棄,它都不會立刻消失。
2.自然是最了解「怎樣是最好的」:警告我們正冒著危險在阻礙和破壞自然。
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告訴我們所消耗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一定的環境和社會代價。
4.每件事都與其他事有連帶關係:是幫助我們瞭解其他三條的關鍵,每件事都和其他事有關連。
.說出看法推廣綠色意識:p.235
環保觀念可以經由一人傳至另一人,透過一對一的溝通與個人經驗的分享,可以確實的將這些觀念傳給大眾,並且融入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事實與問題有正確的認知,再把綠色資訊有效地傳遞給其他的人,相信會得到熱烈的迴響。
第十章:永續家園的願景
第一節:永續家園的自然概念
.自然的概念與健康 (1)
「自然」: p.241
1.自然傳達了自然環境較都市環境平靜而緩和的概念。
2.自然不是天然形成的實體物,自然是藉由社會實踐所聯結的假設所形成的複合體
3.乃是一個意識型態的建構,變得越來越抽象,他的物質環境一再地被包裝,在此意識型態下往往又遮蔽了剝削自然底下的生產/消費的社會關係.
自然的好處1.可以讓人跳脫日常生活空間的混亂步調,能量可以獲得恢復讓心靈平靜。
2.自然使能量可以獲得恢復。
3.自然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是生命的象徵,也是永恆的象徵。
4.可以讓人遠離日常重複的行為,帶來新的資訊與經驗。
5.當人們與非自然環境互動而得到負面回饋時,可以從自然獲得解脫。
「生態綠地」廣義:是一個獨立的生態體系或棲地,是利用太陽能源自然發生形成的生態體系,其內涵有
許多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有助於人類整體環境的健康. P.242
.永續家園過程的衝突p.243 (2)
()財產的衝突:源自於財產權力的要求與使用,是介於經濟成長與社會公平之間的衝突
()資源的衝突:是工業化後自然資源在經濟效用與生態效用之間產生的摩擦,界定了都市與荒野間
的範疇,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互相拉扯變動
()發展的衝突:發生在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之間,無論經濟發展是否穩定持續,如何增進社會公平
又能保護環境,可說是挑戰永續發展的最大難題。
土地開發過程中,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關鍵在於自然的社會觀」。
不同向度的諸多衝突中,不同的社會團體面對來自自然的交互作用對「自然」的概念使用以及如何將自然的價值納入社會價值體系當中,是有差異的。 P.244
第二節:永續家園的面向、策略
永續發展是一個複雜且動態的觀念人類應努力達成社會公平、經濟和環境之永續發展,其中社會公
平和經濟永續需要在環境永續下進行。.244
環境的永續發展」:指自然資源的有效維護,包含: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的維持,確保人類生活和
樂安康,永遠享有乾淨的空氣、水、土壤來維持動植物的生活. P.244
唯有「經濟的永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社會的永續發展」,三者之間形成動態穩定,才能
有機會形成一個能滿足人類、生物居住的健康環境,也才能達到永續家園的境地.
台灣21世紀議程,永續海島台灣包括三方面的永續:永續的社會、永續的經濟、永續的環境. P.244
「永續的社會」:涵蓋4個項目:公平正義、民眾參與、社區發展、人口健康.
「永續的經濟」:涵蓋3個項目:綠色消費、清潔生產、綠色產業.
「永續的環境」:涵蓋3個項目:環境規劃、自然保育、公害防治.
永續家園」:面向有三永續的社會、永續的經濟、永續的環境(和台灣21世紀議程同). (3)
.永續的社會面向 p.245 (5-1)
永續社會的意涵:追求社會的更加和諧、生活品質的更加提升、社會更加公平、資源更合理的分配、
人民身體更加健康、民眾更有機會與意願參與社會政治事物、社區再造與發展.
永續社會的目的: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讓人們享有無慮無懼的日常生活.
永續社會的追求,可落實於4大政策的落實與改善:
1.公平正義2.民眾參與3.社區發展4.人口健康.
1.公平正義:主要策略項目:p.246
(1)保護弱勢群體、團體 (2)關注後代子孫福祉 (3)保障環境人權
2.民眾參與:政策方向須含的策略項目:
(1)建立公民參與機制 (2)強化非政府組織合作 (3)完整蒐集、及時公開相關資訊
3.社區發展:應致力推動的策略項目:
(1)建立生態社區 (2)落實文化保存、多樣性維護 (3)建構安全、照顧體系
4.人口健康:台灣社會,已步入一個老化、原住民人口更為少數化的一個人口組成、結構.
根據人口結構的缺失、健康風險的高低來擬定的策略:p.247
(1)促進原住民族群健康、人口延續 (2)增進弱勢族群健康
(3)排除危害健康的環境風險 (4)降低危害健康的個人風險
.永續的經濟面向 (5-2)
改變過去的產業發展方向,以重「質」取代重「量.
有三種策略走向: p.247
(1)綠色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非核潔淨能源產業發展生態旅遊業發展農林漁牧休閒產業
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與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為綠色產業的內容。 p.248 (6-1)
(2)清潔生產延長產品責任制強化廢棄物減量發展綠色科技節約資源投入與培育高級人力資
,正是清潔生產最重要的項目。 P.248 (6-2)
(3)綠色消費推展綠色標章鼓勵綠色採購推動綠色運輸推動綠色租稅與推動綠建築(6-3)
.永續的環境面向(4)
永續環境政策行動綱領中:p.248
自然保育政策:著重事先防範公害防治政策:著重有效防治環境規劃政策:著重資源永續利用.
永續環境的目的:讓台灣生物多樣性所建構的功能更趨完善,使人人皆可因而享受到大地生生不息的哺育.
在生活圈方面:期盼公共設施能逐趨完備. 自然環境方面:達到生態保育、污染防治的目標.
1.自然保育策略:p.248
(1)保護大氣 (2)保護水資源 (3)保護生物多樣性
(4)保護海洋、海岸濕地 (5)土地資源 (6)防治自然災害
2.公害預防、修復 p.248
針對大氣、水資源、土壤及廢棄物等環境公害,依據環境品質、環境污染改善及環境
管理等目標,提出具體措施。
3.環境規劃: p.249
(1)合理的土地使用 (2)適當利用農村生產區 (3)保留適量自然綠地
(4)建立生態城鄉 (5)推動生態工業區
第三節:永續家園的典範轉移、價值衡量
.永續家園的典範轉移
「價值」:是人們所堅持的理念,通常是被社會文化所塑造. P.250
「社會價值觀」:是社會大部分人都認為重要的價值觀.
「永續社會價值觀」:是一般人認為可以促使社會朝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價值觀.
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轉變,過去是「人類特殊典範」(HEP),現在轉變成「新環境典範」(NEP). P.250
人類特殊典範(HEP):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軸又稱為成長典範」、「社會主流典範.
「新環境典範」(NEP):以「生態中心主義」為主軸,又稱為「環境典範.
建構一個永續社會,必須學習如何對我們的價值體系檢討:P.250
1.建立「相信變革是可能的」觀念。
2.建構一個社會整體學習架構
3.以教育提升創造力
4.系統評估政策施行之效果
5.將研究結果和價值觀結合,形成社會變革的動力。
不同的信念產生不同的社會範型,範型是「社會結構的根本」是「一個社群所共同具有的概念、價值、
知覺,以及實踐的觀念。」 P.251
新舊環境典範的轉換,可從6大類別加以區別: p.251表格 (表列於後) (7)
(1)成長、環境觀點
(2)人性的價值觀
(3)財富風險激進、保守者
(4)成長極限、成長無限說
(5)社會的轉變
(6)政治觀
.永續家園的價值衡量
Meadows1994年在「經濟學人」雜誌列舉:
永續家園價值衡量四種觀點(8) p.252
四種以顏色命名、略帶偏見的世界觀,反應商人、工人環境問題專家和綜合論者的系統看法
1.藍色觀點經濟導向,「自由市場主流交易者」.認為市場的價格訊號,能及時反映環境損失,
技術將使收益、生產率提高.
2.紅色觀點社會導向,「代表各類型社會主義.認為環境問題,是重大社會問題所引起的動亂.
3.綠色觀點生態導向,「以生態系統的思考模式觀察世界」。將社會所負擔的外部成本,全部納入
生產者的成本,或消費者的價值之中,綠色觀點在某些面向仍包含翃色觀點,是一種
包容不同角度的觀點.
4.白色觀點:不全然反對,也不全然贊同其他三種觀點的任何一種,對於人類的前途持樂觀的態度
喜歡整合、改革、尊重、信賴中間路線.主張所有的環境問題,都只能在地區解決。
認為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當地人民被賦予權力、尊重 P.253
第四節:建構永續性的綠色社區
.綠色社區規劃與願景
()綠色社區」目標: p.253 (9-1)
1.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 2.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
3.社區資源要能永續利用 4.社區多樣性要能永續發展
5.落實3R政策:減量、再利用、回收 6.綠色消費」的實現
()新興綠色社區的特性: p.253 (9-2)
1.認識成長是有其極限的 2.重視文化的多元性
3.尊重他種形式的生命、支持生物多樣化 4.和社區中的成員共同分享價值
5.採用生態決策 6.平衡、公開、彈性的態度,進行決策、規劃
7.將地域性的努力、資源做最好的利用 8.使用可再生、可信賴的能量來源
9.將對自然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 10.推廣使用連續循環物質的活動
11.不會危害其他社區的永續性  12.不會危害下一代的永續性
()界定綠色社區的範圍: p.254
規劃綠色社區的範圍大小,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可大可小,未來執行的過程裡,依實際需要再加
以放大或縮小其範圍.
()規劃訂定綠色社區的願景:
「願景」:是一個社區未來5年、10年、20,經由特定的規劃方案,嘗試改變未來可能發展趨勢的理想情境.
.綠色社區建構可能面對的問題
()建構綠色社區共識:p.254
1.不論規畫社區範疇、願景大小,社區中每一個成員皆能依規劃按步執行
2.建構永續性綠色社區,必須有一個強而有力領導中心
3.社區中成員的參與,是建構永續性綠色社區的重要環節
4.適當的運用政府行政資源,是建構永續性綠色社區的重要關鍵之ㄧ
5.對於永續性綠色社區建構過程,相關優缺點的檢討、採行
6.指標建立、相關評估系統,是檢討社區建構過程是否符合永續性的重要環節
()綠色社區發展過程的阻礙:p.255 (10)
1.缺乏對永續性的真正了解 2.缺乏相關知識、資訊  3.缺乏經費
4.現有建築環境的慣性 5.時間因素、利益上的衝突
()社區生態評估系統: p.255
包括:生態、生活、生產的「三生」向度,即涵蓋了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生產環境在內(p256).
「自然環境」:強調自然環境共生模式.
「人為環境」:包含資源循環與管理、能源使用與管理、建成環境、地方自明性,等指標.
「生產向度」:著重永續的生產、消費
()都會型社區建構的原則: p.256
1.加強綠地連結性 2.應用街道廊道概念連結 3.建構綠化點景,如陽台、屋頂面
4.推動綠色建築更新改善 5.加強對環境污染源監控、處理
6.加強植物本土性 7.建構原生物種的棲地環境 8.完成環境資源共生系統
()鄉村聚落建構原則: p.256
1.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領域 2.發展與自然共生的人類構造物 3.確保聚落維生的安定、產業永續發展
4.結合地方文化以提升環境保育維護的能力 5.明示鑲嵌聚落的璞玉
()零廢棄物:使資源安全地被回收利用,在回歸到環境或市場.廢棄物的處理或管理,是要由管末處理
朝向源頭預防減量的方式.
()生態工業區將工業生態學理念,晉升為一個工業系統的概念,生態化工業所形成的工業園區(EIP)
稱為「生態工業區」。在這個園區裡包含了不同的工業,當資源投入產生廢棄物,這個
廢棄物又變成另一家工廠原料,形成工業的生態鑑,而產生的廢棄物就少,也省卻交
通能源的耗損. (11-1)
1.我國EIP(生態工業區)設置理念: p.257 (11-- 2)
(1)低污染、低排放 (2)生態化園區 (3)綠色產業發展
(4)環保技術研究創新、發展 (5)行政管理一元化 (6)園區資訊公開化
2.我國EIP推動模式:由環保署、縣市政府、廠商共同建設,經過量產實證區、研究開發趨、永續的城鄉建設過程,最終創造出三生一體的生活環境.
3.工業區生態化所顯現出的效益: p.258
(1)零廢棄物排放 (2)資源回收再利用 (3)生態景觀、綠化 (4)完整供應鏈
(5)優於法規標準 (6)水再生循環 (7)再生能源使用 (8)毒性物質使用量減少
()綠色交通運輸
1.綠色交通運輸種類:p.259
(1)中長程運輸:規劃、建構「低污染(好環境)、省能源及高效率(好經濟)、人性化(好社會)」的
綠色交通運輸系統、管理體系.
(2)短程運輸:進行綠色交通管制策略計畫,研擬分期實施方案、措施,選擇優先可行的管理措施
進行試辦,評估其成效.
2.綠色交通發展策略:p.259 (12)
(1)機動車輛的交通管理
(2)綠色交通導向的都市計劃、區域計劃
(3)鼓勵非機動車運輸方式(步行、腳踏車)
(4)大眾運輸的鼓勵制度
(5)移動性污染源污染管制、改善
分類
舊成長典範
新環境典範
一、成長與環境
自然為經濟資源要善加利用
愛護大自然

自然為人所主宰
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容

經濟成長重於環境保護
環頸保護重於經濟成長
二、人性的價值觀
剝削利用其他物種
保護、關心其他物種

漠視其他族群
平等看待其他族群

只關心現今世代的需要
關心上一代和後代萬世
三、財富風險激進與保守者
科技是萬能的
科技並非萬能

加強發展核能
限制核能的開發

反對立法管制,尊重市場機制
要求政府立法保護自然環境和人
四、成長極限與成長無限說
資源的供應是無窮盡的
資源是有其極限的

人口增加不成問題
人口增加嚴重消耗資源

強調生產與消費
強調節約,資源使用效率
五、社會的轉變
人類活動不會破壞自然生態平衡
人類活動已經嚴重破壞自然生態

強調官僚組織與效率
鼓勵自由、開放與參與

市場供需決定一切公眾利益
前瞻與有計畫的促進公眾利益

強調競爭
鼓勵合作

複雜而快速的生活型態
簡樸的生活方式

重視充分就業以發展經濟
看重工作的心理滿足
六、政治觀
專家主導
公民參與

強調由市場主導
強調前瞻與計畫

反對公民直接行動,主張透過正式管道表達意見
贊成公民直接採取行動以達目的

政治爭論在於經濟利益的分配
政治爭論在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社會

新舊環境典範的轉換,可從6大類別加以區別:
比較新舊環境典範之差異為何 ? P.251 (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