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哲學與人生第一'章~第六章

7下哲學與人生 1-6章期中重點(關鍵詞彙、自我評量題) 天使姐009-04-24  
第一章 
一、關鍵詞彙
1.生命:是具有如生長、繁殖、感覺、理性等的「自發行動」(p.6 
2.神:是指人死後「精神」離開肉體稱為鬼,在某些特殊地區出現不尋常現象才稱為「神」 
3.天理:存在於萬物之中,人亦具有,也就是人的本性,儒家強調的仁心、性善之心 
4.知識即道德:蘇格拉底提出,人的一切知識活動都要符合道德要求 
5.人造語言: 
6.魂魄:由陰陽量兩氣區別而來,,出生前所有肉體之神靈是由陰氣而來,稱魄;出生後有生命時隨之而來之陽氣,稱魂,魂魄結合而成為人的精神 
7.識仁:「仁」即內在本性,即是聖人之心,聖人之道,識得此道就是人的本性 
8.太一:柏羅丁提出太一為靈魂創造者 
9.靈智:從生命現象來看,除物質外尚有第二個組成因素,稱為「靈智」或「一」或「生命力」 
10.仁:孔子以人性最高的表現來詮釋「仁」,即是當個人以人性的方式對待另一個人,就是仁的表現 
11.理氣:朱熹認為,理在人身上是性,氣在人身上表現最明顯與本性相混的就是情,性與情是人心的主宰 
12.生命力:屬生命組成的另一因素,等同於靈智 
13.禮樂: 
14.道(老子):道家所指的「道」,係指天道即有倫理規範的一種無上力量,人性之中也潛藏天道的倫理要求 
15.魂:希臘哲學將魂界定為三種,植物的生魂、動物的覺魂、人類的靈魂則是統合一切生命因素 
16.性善:孟子將孔子的仁發揮極致,他認為不同於禽獸的人性,便是「性善」的最高表現 
17.自然(老子):是一切價值的根本,天地萬物有一種自然規律運行其中,人也是自然的一部份 
18.靈魂:人身上應該有一個不同於肉體的生命因素,稱之靈魂 
19.性惡:荀子認為人性有好利爭奪之事,有厭惡的東西所以,人與人間無互信可言,主張人本性惡 
20.心(中國):孟子認為性善在人的行為上可由「心」印證,分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21.佛性:佛性即人人內心清靜的本性,因此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二、自我評量題 
1)人除物質因素外,需要另一個組成因素嗎? 
答:雖說生命就哲學的看法是像生長般具有「自發行動」,但從生命現象而言應還有第二種組成的因素,有稱之靈智、一、或生命力等稱呼而多數人都主張有一個非物質性的生命因素存在於生命之中 

2)如何以間接方式證明人的靈魂存在? 
答: 
1.根據哲學的區別,人的靈魂呈現出三大現象,一是認識能力、二是意志(慾望)、三是藝術創作,此三種能力追求的真善美,形成了人類文明,這些成就絕非單純物質就能完成 
2.人在過世後,肉體會漸漸分解腐化,而外表並無明顯差異,顯示一定是肉體喪失了某些東西,而此某種生命因素,也就是靈魂存在的證明 

3)孔子如何談論命,又如何以仁突顯人的本性? 
 
1.孔子認為天命是一個無法改變和否認的事實,對於命的不可測,採接受的態度及順應的想法 
2.孔子以仁作為人性的最高表現,當人以人性對待另一個人時就是仁的表現,甚至以忠恕兩字來詮釋將心比心的仁者態度,如「以所不欲勿施於人」 

4)孟子如何發揮孔子的仁思想? 
答:孟子將孔子的仁發揮極致,他認為不同於禽獸的人性,便是「性善」的最高表現,而性善在人的行為上可由「心」印證,分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更明確指出失去了這四種心性,即不是人或喪失為人的權利 

5)試述荀子的性惡論?  
答:荀子相較於孟子,是以人性的「真實面」來反省,他認為人性好利爭奪之事,有厭惡的東西所以,人與人間無互信可言,主張人本性惡,因此有人定下禮法供人們學習,使人由惡轉為守禮的善行,稱為「化性起偽」(偽即人為之意) 

6)二程如何發揚儒家心性論? 
答: 
1.程明道指出天理存在於萬物,人亦具天理,人之所以高於其它動物,是因為人能從本心找出天理 
2.程伊川說明在人身上的天理即是人的本性,性即是理,此性便是先秦儒家強調的仁心,性善之本 

7)試述心學的內涵? 
答: 
1.陸象山肯定心即此理的說法,他說:「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則得也」,心是此理的安宅的正路,將聖人之學回歸到本心具天理之說,就象山而言,天理、物理、仁義都是一貫的 
2.王陽明主張心即理,指出不失其本心就是聖人之學,心之良知才是真正的知識,心之良能才是真正的德行,,知行合一便將心之本善建構起來,以一種本體之善來詮釋人性最高貴的一面,也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重要之處 

8)試述老子的道即生活觀,莊子如何發揮? 
答: 
1.老子對道的描述常用「破」這方式進行,破通俗思想,反對以人為方式理解道的主張,對於道的大化流行,不造作、不虛假,對道的理解越自然越好 
2.莊子對於老子的道學,更進一步以一種生活樂在其中的方式來解釋,莊子也以天籟來作比喻,他指出本心不同於人的理智,彷彿空氣一般觸摸不著,因此不會有所偏失,便能容於萬物,能物我合一道,達到道我互通的最高境界 

9)佛學如何以佛性來描述人生? 
答:中國佛學認為釋迦牟尼佛指出,眾生平等因此「佛性」應是人人本具,甚至草木無生命個體也有,而人得天獨厚是因為人可以去發現佛性內存的事實,因此;一切唯心造,唯心能識此妙理,便能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10)畢達哥拉斯如何看待人生? 
答:是最早探討靈魂的學派,深信人是有一個會輪迴的靈魂,在此生它和人的肉體結合一起,靈魂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於了解宇宙的一種和諧,他們認為天上的星體是有生命,有希臘諸神居住,他們將星體出現時所帶來的災害與情況,加以抽象找出一種普遍的「數目字」,而人的生活便要以這些數目字來作參考,藉由每一段的生命所發生的遭遇,加以克服突破以達到靈魂反省的能力 

11)亞里斯多德如何談人的組成? 
答:採實務且自然主義的說法,相信靈魂與肉體共組成人缺一不可,彼此相輔相成,人的靈魂有認識真理的理智能力,欲望以善為善行為目的的意志能力,並具有創造感的藝術能力,說明人身上有不同的精神能力,其主要表現是真善美追求的方向,所創文明也是人類得以主導這世界的證明 

12)笛卡兒如何以二元論談論人的生命? 
答:強調人的理性,說明人的理性可以解決問題,認為人是由心(靈魂)與物(肉體)組合而成的,各獨立運作,兩者聯絡點在大腦的松果腺,而心並具有兩個功能,追求真理與倫理道德行為 

13)東西方如何以變動觀念談人的生命? 
答: 
1.中國在〈〈易經〉〉就以指出,人生的發展具有「簡易」、「變易」、「不易」等特性,在這種變動的生命特性中,隨時隨地為自己找一個安身立命的方法,是最終目的,而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也都是以不同的人生態度,試圖在變動的世界中,找到一種永恆價值 
2.西方哲學對於世界,也是抱持著在變動中求一永恆不變的思想,於是亞里斯多德指出,人的生命不應滿足於一般的美善,應追求永恆的真善美,所以人必須由不斷的由「潛能」到「實現」的過程,以便朝向更完美的目的進行 

14)東西方的生活哲學有何不同? 
1.中國生活哲學態度由於道德的關係 
歸結出儒家是入世生活哲學,以一種憂患意識的生命,積極入世教人,仁政與王道是念茲在茲的使命 
道家則是避世態度,不喜歡世俗一切造作,以自然的規律為生活準則,求平靜,心與肉體間的平衡,凡事以自然而然為一切作為的依據 
佛學則走向出世生活觀,世間一切諸法空相,皆因受因緣所限,心所造業,而使人於因果輪迴之中,如能自省佛性所在,便能明心見性斷絕無明,達涅盤境界 
2.西方哲學:以信仰為基礎追求心靈的安穩,善盡自己人性之中的靈性,就是顯揚造物主的萬能 

第二章 
一、 關鍵詞彙 
1. 藝術:是種追求美的心靈活動、是一種技術或才能、模仿、情感的傳達 
2. 技術:一種活動、學習的知識或才能 
3. 藝術模仿論:古希臘哲學家如;赫拉克利圖斯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柏拉圖認為藝術品是人類模仿理型世界的影子、亞里斯多德認為像音樂繪畫等是模仿藝術 
4. 赫拉克利圖斯:他認為美是和諧,而在變動的相異中卻隱然形成某種和諧,自然是由彼此的相對立組成,而藝術的和諧也是如此,如長短音產生動人的樂曲 
5. 理型論:柏拉圖他認為經驗世界外有一個理型世界才是真實存在,而經驗世界的一切皆是理型的具體化(表現)所有個別事物都是理型的影子,藝術品不過是理型世界「影子的影子」 
6. 柏拉圖:對藝術模仿自然建立於他的理型論 
7. 理想國:卷10指出床分三種,神造的是理型的床、木匠製作的是對床理型的模仿、畫家畫的床是對木匠所製的床模仿而成 
8. 詩學:以詩歌、戲劇與音樂來說明其主張,這一切都是模仿,只是模仿媒介不同,所取對象不同,方式不同 
9. 亞里斯多德:將藝術與技術區分為二,認為人類從事的技藝製作屬實用藝術,音樂、繪畫、詩歌、文學屬模仿藝術 
10. 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將自己的情感傳達於他人,藉助視覺或聽覺感受他人情感的表現,並相互共鳴 
11. 藝術傳達論:藝術是一個人有意識地藉由外在符號,將親身情感傳達他人,使他們感受並經驗這些情感 
12. 藝術的起源:有從心理學角度,有主張源自人類自我精神上的需求,或認為源自於遊戲活動中所產生的幻想或自我情感的抒發,亦具有社會意義的活動 
13. 席勒:認為藝術創作世界由想像參與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 
14. 朗格:除延伸席勒觀念外,希望將它擴張為具有社會意義的活動,所以表達方式較為嚴謹與慎重 
15. 樂記:曾談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皆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16. 詩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7. 藝術的表現:有三,藝術的材料、形式、內容等三要素 
18. 藝術的形式:包含;對比、漸層、比例、反覆、對稱、均衡、節奏、調和、統一、單純等原理 
19. 藝術的內容:是藝術作品通過形式所表現的情感意志,及其隱含的某種內涵,及個人信仰、觀念、情感表達或人生中的事物或真理 
20. 丹納:法國哲學家,以植物學為例說明作品產生如植物般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藝術品有一定的汰換規則, 
21. 藝術作品的存在:不是偶然或無中生有,是藝術家用具體材料為媒介,再以某些方法技巧加以創作,在此過程表達自己的情感意識,也讓欣賞者領受藝術家的情感 
22. 藝術作品的產生:藝術家用他善於辨別事物特色與基本性格,藉諸各種有形無形的媒介,實現其藝術觀念於作品之上 
23. 藝術與人生:藝術與人生息息相關自然而然產生於人類諸多活動中,非獨立於人類生活之外 

二、 自我評量 
1)「藝術」是追求美的心靈活動,分別舉例繪畫、音樂、文學三領域的藝術品? 
答: 
1.繪畫如印象派畫家莫內的〈印象‧日出〉 
2.音樂如中國琵琶曲〈〈十面埋伏〉〉 
3.文學如曹雪芹的〈〈紅樓夢〉〉 

2)赫拉克利圖斯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舉例? 
答:如混合高低不同的音調、長短不一的節奏可以產生一首動聽的音樂 

3)說明柏拉圖理型論的藝術觀,舉例? 
答:對藝術模仿自然建立於他的理型論,他認為經驗世界外有一個理型世界才是真實存在,而經驗世界的一切皆是理型的具體化(表現)所有個別事物都是理型的影子,藝術品不過是理型世界「影子的影子」 

4)托爾斯泰傳達論,舉例? 
答:認為藝術是將自己的情感傳達於他人,藉助視覺或聽覺感受他人情感的表現,並相互共鳴,如當看到喜劇演員誇張逗趣的開懷大笑,也會不自覺的跟著高興起來 

5)藝術起源於日常生活,舉例? 
答:古希臘盛酒或油之陶製古瓶上的彩繪便是一例,若僅做實用考量,根本無須在瓶身作任何繪圖 

6)席勒的遊戲說,說明? 
答:藝術創作世界由想像參與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 

7)藝術的形式: 
答:包含;對比、漸層、比例、反覆、對稱、均衡、節奏、調和、統一、單純等原理,是藝術家藉由各種材料運用獨特巧思,苦心安排的結果 

8)藝術三要素? 
答:材料、形式、內容 

9)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作品如何產生? 
答:將藝術品當作一種事實與產品,以各個歷史時代中的「環境」為研究的主要因素,以植物學為例說明作品產生如植物般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藝術品有一定的汰換規則 

10)藝術與人生有關連嗎?如何使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答:1. 術與人生息息相關自然而然產生於人類諸多活動中,非獨立於人類生活之外 
2.凡具有美感與審美意識的活動皆是藝術生活,只要心中有美,賞花觀海,靜觀後而體悟自然中蘊含之哲理即是 


第三章  
一、關鍵詞彙 
1.美:事物中能引發人產生美感的形式或形象,稱之 
2.美感:受某事物的形式或形象所引發而產生的之愉悅感,是一種情感反應 
3.美的事物:某一形象或形式令人感覺愉快的事物,稱之 
4.快感:起於對實際要求的滿足 
5.聯想:當看見或聽見A物就想到B物,通常是兩物的性質特徵相似或經歷雷同的經驗 
6.幻想:是一種雜亂無章、缺乏統一性任由思緒天馬行空的聯想 
7.想像:一般人習慣以舊有經驗或知識為基礎,重新詮釋所見之物 
8.康德:提出「純粹美」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存在於組成藝術的顏色、線條、聲音等 
10.實用態度:將個人經驗到的知覺應用於觀賞物上所產生的情感態度 
11.科學態度:就事論事,不涉及個人主觀情感與成見,以客觀與理論的態度追求真相 

二、自我評量 
1)形象直覺說: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強調藝術即直覺,是一種動態心理活動過程,無關理性,判斷事物的美醜起於形象的直覺 

2)美的孤立:.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保,提出「美的孤立」,是指美感經驗的產生有賴於欣賞者心境的孤立以及與藝術品抱持一定距離,因觀賞者或創作者將全部精神投注於一個對象上,心中只見此物,其餘雜物均視而不見,該意象成為獨立自足的世界,此對象便完全被孤立 

3)移情作用:德國學者李普斯提出,他認為事物無美醜之別,是因為人將情感移入其中的現象 

4)心理距離:英國心理學家布洛提出,「心理距離」的見解,在審美活動中需存在距離美感之效應,才能見出事物本身的美 

5)亞里斯多德的美學觀 
答:他認為美存在於具體的美的事物中,而一件事物是否美,取決於它客觀的屬性,美與人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也有關,體積的大小適中與各組成要素間的和諧統一才能顯出事物的美 

6)休謨的美學觀 
答:美存在於觀賞者的心理,否認美具有客觀性,美、醜是由個人主觀感受決定,審美條件有,其一;人需有健全的生理器官,其二;擁有敏銳的審美判斷能力,其三;把不同國家、時代的共同經驗所承認的模範與準則作為衡量尺度 

7)康德的美學觀 
答:他認為美是主觀的,美是無所欲求的審美活動,有個別卻具有普遍性,審美判斷是一種「沒有目的,的目的性」,而自己覺得美別人也覺得,是人類共有的情感,也就是「共通感」康德假設是人人皆有是先驗的,也因而作審美判斷 

8)達‧芬奇的美學觀 
答:他認為自然是藝術與科學的對象,將畫家的心比喻成一面反應自然的鏡子,創作的最高原則是師法自然,他相當重視經驗與實踐,他說:一切的知識都源自於感覺 

9)狄德羅的美學觀 
答:認為美不是上帝賜予的,是客觀事物的一種性質,由關係構成,美可區分為:一是外在我的美,即客觀事物本身的美;二是關係到我的美,即主觀認識上的美 
  
第四章 
一、關鍵字彙  
1.音樂本質: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以聲音、旋律、節奏為媒介,間接地透過情感和情緒來再現視覺經驗 
2.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與肉體結合前,靈魂早就存在於觀念界中 
3.聽覺藝術:一群「音」有組織地流動於時間中「發聲」的動態藝術 
4.音樂要素:分音高、音色、音長、力度等四要素 
5.音高:聲音的高低 
6.音長:聲音的長短 
7.音色:聲音不同的特質 
8.標題音樂:一種附有標題或文字說明的樂曲 
9.絕對音樂:(或純音樂)純粹是音樂本體,不附加任何「音樂之外的概念」,只簡單以樂曲體材形式來命名 
10卡西爾:符號大師,將人視為會創造使用符號的動物 
11.蘇珊‧朗格:指出藝術品是人類情感的符號,藝術創作的過程即在製造這種符號 
12.音樂詮釋者:先瞭解作品,再現(演奏)作品,更能使其所詮釋的作品充滿藝術生命 
13.史特拉文斯基:俄國音樂家,將音樂演出者分為,演奏者和音樂詮釋者 
14.人聲:音樂表演媒介之一,是大家最熟悉也最簡便的一種發聲工具 
15.樂器:除人聲外,任何能發出樂音的物件都算 
17.風格:除藝術家個人的年齡、經歷、師承的經驗等因素外,還與過往與當代的環境息息相關 
18.巴洛克音樂:西元16001750年屬之 
19.蕭邦:富裝飾的多聲風格 
20.馬厝卡舞曲:原形來自於波蘭傳統的民間舞曲,再揉合其它數首舞曲而形成有鄉村特色的音樂 
21.格雷果聖歌:無樂器伴奏,其特色為自由節奏單音音樂,以當時官方語言拉丁文演唱 
22.古典樂派:重現古希臘與羅馬簡單清晰的結構及簡明質樸的風格 
23.浪漫樂派:強調個體力量的唯一,主張追求自由及當下的感覺與想像力,偏好抒情與描寫的手法 
24.莫札特:以神童之姿名聞國際,備受帝王寵愛,憑著自身努力作曲或演奏,卻不得其道,負債抑鬱而終 
25.貝多芬:西方音樂史上第一位憑著自身的才華與能力,以獨立自主創作來謀生的音樂家 
26.白遼士:選擇棄醫習樂,成為浪漫樂派初期法國最前為的音樂家 
27.蓋西文:以流行樂曲、爵士風管弦樂、音樂劇與歌劇風靡全球〈〈藍色狂想曲〉〉 
28.約翰‧凱吉:1950年之後,機遇(隨機)音樂代表人物,顛覆一般人對音樂作品的傳統形象 


二、自我評量  
1)音樂本質 
答: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以聲音、旋律、節奏為媒介,間接地透過情感和情緒來再現視覺經驗,由一群「音」有組織地流動於時間中「發聲」的動態藝術,聆賞者依賴聽覺喚起聽到音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 

2)「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之差別,舉例 
答: 
1. 標題音樂:一種附有標題或文字說明的樂曲,如〈〈大黃蜂的飛行〉〉 
2. 絕對音樂:(或純音樂)純粹是音樂本體,不附加任何「音樂之外的概念」,只簡單以樂曲體材形式來命名,如〈〈奏鳴曲C大調 第一號〉〉 

3)音樂作品如何產生與再現 
答:三大必要因素 
1.作曲家:其創作源自於情感,以某種具體符號記錄下來,形之為「樂譜」 
2.表演家:透過樂譜演出 3.傾聽者:經由表演家的演出以「聽」到音樂 

4.)演奏者與音樂詮釋者之不同 
答: 
1.演奏者:按照樂譜上指示演奏了事,是樂譜翻譯機 
2.音樂詮釋者:先瞭解作品,再表現(演奏)作品,更能使其所詮釋的作品充滿藝術生命 

5)音樂的表演媒介 
答:分為人聲與樂器兩大類 
1.人聲:音樂表演媒介之一,是大家最熟悉也最簡便的一種發聲工具 
2.樂器:除人聲外,任何能發出樂音的物件都算 

6)藝術風格形成的因素 
答:除藝術家個人的年齡、經歷、師承的經驗等因素外,還與過往與當代的環境息息相關 

7)音樂史上各時代的音樂風格與特徵以何種方式呈現 
答: 
1.創作者以不同作曲技術組織聲音並給予一種「秩序」 
2.該時代思潮衝擊下產生某種能為社會大眾接受的審美觀 
3.應當時社會結構或需求而產生的音樂型態 

8)蕭邦如何將波蘭舞曲融入創作 
答:借用波蘭原有舞曲,運用其各種特徵,加入自己音樂語法組合而成,並將之藝術化、樣式化、創作出民族性與詩性兼具的鋼琴曲,而打造出屬於自己風格的藝術化 

9)西方中世紀宗教音樂特色 
答:將各地民歌歌詞刪除,改填經文,將音樂與儀式結合,容易上口,有益教義宣揚,為呈現祥和平靜的氣氛,旋律多在狹窄音域中移動,無高低大跳音程,避免情緒過渡波動 

10)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與當時社會互動情形 
答: 
1. 海頓:受雇貴族世家擔任樂隊隊長,個性隨和與貴族相處融洽,終其一生受雇主敬重 
2.莫札特:擔任宮廷管風琴師,常因與大主教意見不合離開宮廷,憑著自身努力作曲或演奏,卻不得其道,負債抑鬱而終 
3.貝多芬:此時大環境已有中產階級市場,藝術家受到重視,貴族視他如朋友並給予實質贊助,是西方音樂史上第一位憑著自身的才華與能力,以獨立自主創作來謀生的音樂家 
11)浪漫主義特徵 
答:強調個體力量的唯一,主張追求自由及當下的感覺與想像力,偏好抒情與描寫的手法,藝術家拋捨傳統價值,以主觀自由的表現方式,抒發個人真摯情感 

12)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合唱〉〉之特色?聽後感想? 
答: 
1.在第4樂章大膽嘗試加入四名獨唱者與混聲大合唱,並採德國詩人席勒詩作〈〈快樂頌〉〉部分詩句做為歌詞,以變奏曲形式寫成,相較於過去純粹是樂器演奏的古典交響曲,此作法乃一大創舉 
2.大合唱在管弦樂的搭配下唱出了歷經苦難而昇華後的快樂,才是人世間真正的快樂 

13)約翰‧凱吉〈〈433秒〉〉算是音樂嗎?為什麼? 
1.算,是「無聲」加「其它的聲音」 
2.凱吉認為音樂是人類生活的片段或生活的環境,對音樂不要預設立場,要消除自我中心的品味好惡,才能傾聽環境中的有聲之音 

第五章 
一、關鍵字彙:
1.正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各如其分(各盡所能,各取所值、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2.理想國: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有階級區分,依人類才能不同,而才能又基於天性,人類靈性中有三種不同成分 
3.恰如其分:每個人專做他自己的事,而不為好管閒事之人 
4.哲君:全智的哲學家,具有哲學家修養的帝王 
5.超義務行為:某人作一件好事,卻超越道德要求,或超越常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 
6.分配的正義:團體按個人之所值者(如能力、勞績)來分享各種團體利益 
7.中庸原則:兩種因素的平衡或均衡 
8.正名:要求社會各階層的人,各依其所處之名位,恪守本分善盡職責而互不侵擾,也含有合理分工及互助之意 
9.無知之幕:羅爾斯提出,在不知公平為何物下,找出的答案最符合理想境況 
10.公平機會平等原則:各項職位及地位必須在公平的機會平等下,對所有人開放,稱之 
11.差異原則:使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最大的利益 
12.純粹程序正義:對正當結果缺乏獨立標準,卻有一個正確或公平的程序,只要正當的依照這程序,不論結果如何就是公平 
13.不完全程序正義:對正當結果有獨立標準,卻缺乏可行的程序能保證實現這個結果 
14.各取所值:貢獻多少取得相等值的報酬或回報 
15.各取所需:貢獻多少,但其報酬或回報多寡,視其需要而定 

二、自我評量 
 1)理想國旨要為何: 
答: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有階級區分,依人類才能不同,而才能又基於天性,人類靈性中有三種不同成分,分為 
1.「理」:居頭部,運用思想發號施令,是「金質」的人,是任領導之責,屬哲人階級,有指揮支配權 
2.「氣」:居胸部,提供勇敢堅毅精神利於執行,是「銀質」的人,能發揮保家衛國的功能,屬軍人階級,執行第一階級命令 
3.「慾」:居腹部,尋求自然慾望滿足,是「銅、鐵質」的人,適於服從指令並從事固定工作,屬生產階級,服從第一、第二階級命令 

2)為何要哲君統治: 
答:其學問智識超一般人之上,以高超智識道德涵養陶鑄人民,使合乎道德理想標準 

3)超義務行為和道德之關係: 
答:1. 超義務行為:是常人做不到,且超過一般道德標準 
2. 道德:是在沒有要求下,不做,形同違反道德規範,會受公眾譴責 

4)亞里斯多德其正義的三種意義 
答: 
1.「平均的正義」(形式之平等):個人所享受的利益和蒙受的損失,依算數比例求其平均原理 
2.「分配的正義」:團體按個人之所值者(如能力、勞績)來分享各種團體利益 
3.「法的正義」或「一般的正義」:個人與團體間,享受權利也負擔義務,個人與團體的存在繁榮共生 

5)中庸原則為何: 
答:握住中庸之道,便可將相互衝突的部分加以適當配搭,成為調和的整體,便能恰如其分實現正義行為 

6)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家 
答:絕對或理想國家,一定要絕對或理想的「道德」來統治,如此正義才能完全實現,提出中庸原則,說明人類實際能達到最好的國家乃是立憲政體 

7)孔子為何主張「正名」 
答:孔子所生的春秋時代,正值當時周天子無能統治諸侯,以致法紀名分蕩然無存,孔子認為「名實混沌」是造成政治、社會混亂根本原因,要撥亂反正的關鍵,在於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其首要工作即在「正名」 

8)儒家思想中「仁」、「義」的意義與地位 
答: 
1.「仁」:包含一切好的事物,孔子所謂「仁者愛人」,是其精髓所在,因為愛人,堪稱是所有偉大人格中,最重要的一種品質 
2.「義」:就是正義、公平,主張凡事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持守「義利之辨」的原則,在與他人互動或取捨之際,依循「義」來處理事情,不圖非分之想 

9)「無知之幕」的認識 
答:羅爾斯提出,在不知公平為何物下,找出答案的理想境況,想像自己不知自身是否愚笨、靈巧、強健或病弱,若是如此,我們便能訂出規則,決定如何在公平又不歧視任何人下分配物品 

10)羅爾斯〈〈正義論〉〉重點?其兩項正義原則? 
答: 
1.重點:正義是社會制度首要價值,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 
2.兩項原則: 
1.平等自由權原則: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且其享有的自由與其它人在同體系下的相容 
2.社會經濟不平等須滿足兩項條件: 
公平機會平等原則:各項職位及地位必須在公平的機會平等下,對所有人開放,稱之差異原則:使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最大的利益 

 第六章 
一、關鍵字彙 
1.平等:一群體內,人人享受相同權利盡相同義務,個體間、沒有欺凌、剝削壓榨等情事 
2.人生而平等:認為人天生就是平等 
3.斯多葛學派:認為按自然之理,天下之人皆為兄弟,不分貴賤一律平等,應當相互親愛 
4.隔離但平等:美國對黑人採取隔離政策,許多地方都不許黑人接近,絲毫無平等存在
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